科技日報訊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鈾礦找礦獲得新突破,“寧夏寧東地區鈾礦調查”項目成果于12月5日至6日通過評審,并被評為優秀級。
國家973鈾礦項目組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主任金若時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寧夏寧東地區鈾礦調查”項目,在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新發現4處有望成為大中型礦床的鈾礦產地,并首次在延安組發現了具有工業價值的鈾礦體。
金若時介紹,該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部署,2012年10月開始實施。項目承擔單位在“大盆地、大砂體、大規模成礦作用成大礦”的基本觀點和思路指導下,運用煤田勘查資料二次開發的創新方法,累計排查上千個煤田鉆孔,圈定了8個找礦靶區,并在靶區內實施34個驗證孔(其中,工業孔12個,礦化孔8個),見礦率近59%,遠高于世界鈾礦勘查找礦見礦水平。
金若時告訴記者,通過3年的野外地質工作及綜合研究,基本查明該區地質特征和鈾礦體(化)的分布、形態、礦石質量等特征。確定了侏羅系直羅組和延安組為該地區主要賦礦層位,特別是首次在延安組地層發現具有一定規模的鈾礦體,這是我國鈾礦找礦工作開展幾十年來的重大發現,對該地區砂巖型鈾礦找礦尋找新層位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