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徐玉明12月8日在上海證券報發表文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核電“十三五”重點任務》,文章表示,“十三五”期間,在規劃核電裝機規模的同時,要把“提高核電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三代技術的瓶頸,實現國產化、自主化”作為重點任務,為我國核電“走出去”奠定堅實的基礎。
根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核電發電量將比現在增長20%以上。今后幾十年,世界核電發展主要在亞洲,而亞洲核電主要看中國,中國新增核電機組數量將占全球新增數量的一半左右。2006年以來,我國核電發展進入規模化、批量化發展的新階段。2015年前三個季度,我國核電發電量增長32.4%,全年核電發電量有望進入全球前三名。
文章提出,加強科技創新、自主創新是“十三五”期間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要全面掌握華龍一號、CAP1000、CAP1400等三代核電的關鍵技術,盡快突破自主品牌核燃料組件設計制造、部分關鍵設備和重要原材料國產化自主化的瓶頸,提升國產化自主化建設水平。中國即將成為全球的核電大國,也要成為全球的核電強國。我們不僅要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做得更好,而且要加大原始創新及自主創新的力度,在全球先進核電技術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技術創新以外,體制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也需要努力推進。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核電產業結構,優化政府管理體制,減少內耗和阻力,為我國核電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加優良的內外部環境。
文章還提出,核電發展對協調性的要求高于其他行業。核電發展必須要有科學權威的規劃指導。核電項目從廠址選址、前期建設到發電、并網,大多數情況下需要8年以上,一座雙機組的大型核電廠投資超過300億元。周期長、投資大的特點決定了核電與其他行業不同,沒有科學的規劃指導,一哄而上,造成的浪費和損失不可估量。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不能局限于今后五年,要認真研究和布局中長期發展的愿景,至少要規劃到2030年。假若2030年我國核電裝機規模達到1.2-1.5億千瓦,屆時核電發電量占比大約為8%-10%。按照這樣的規模計算,未來新開工的核電項目平均每年5-6臺機組。
文章還強調,核電產業“走出去”,是中國核電界多年的愿望,也是中國核電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核電“走出去”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從“借船出海”“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要有個過程。
總的來說,“十三五”期間,我國核電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存在嚴峻的挑戰。要客觀科學地分析形勢,防止急功近利。核電發展的首要戰略是堅持安全發展核電,把核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念。“十三五”期間,在規劃核電裝機規模的同時,要把“提高核電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三代技術的瓶頸,實現國產化、自主化”作為重點任務,為我國核電“走出去”奠定堅實的基礎。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