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9日,大慶鉆探鉆井二公司DQ43鉆井隊中標蘇丹6區10年來,累計進尺突破20.4萬多米、交井210口,成為蘇丹6區鉆井速度最快、進尺最多、質量最優、效率最高、安全環保成績最好的隊伍,未發生一起大小工程事故和安全環保事故,被甲方譽為作風過硬、技術過硬、服務過硬隊伍。
完善制度力保安全
DQ43鉆井隊2005年9月進入蘇丹6區施工。10年磨礪,開闊了視野、增長了實力。DQ43隊在施工前,結合甲方的管理和要求,制定了與國際接軌、與現場連接、與員工相關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并推行中方員工承包雇員的安全責任制。在施工中,這個隊不斷完善項目經營管理、設備檢修保養、應急預案體系、員工培訓、考核獎懲等管理制度,采取“一帶一、一帶多、老帶新”等方式重點抓好雇員的安全管理和技能培訓。一旦發現違規操作,立即制止,講清危害。今年年初以來,這個隊一直認真檢查和整改隱患。
為保證設備在施工中途無故障,這個隊著重在搬家、安裝、鉆進、完井作業“四個環節”中維護保養設備;班班堅持“三次巡回”檢查、“四重覆蓋”交接班制度;嚴禁操作過猛、超載運轉;建立日常預防故障、設備維護、檢查考核等制度,做到定人、定崗、定責、定位,出現問題立即處理。在所施工的FNE-104井表層鉆至35米時,井口的抽泥漿泵突然失靈,經檢查發現電機燒壞。這時是凌晨2時多,平臺經理張志宏立即組織中方技術人員連夜換電機,僅用1個多小時就更換完畢,未超過甲方規定標準。
技高膽大化解疑難
2014年3月,FN-24WI井表層套管下到28米時,突然遇阻,盡管操作人員采取了劃眼、循環等一系列措施,可套管依然紋絲不動。
甲方監督認為,這是由于井架與導管不正,要求重新校正井架中心,割掉導管重下套管。如果這一判斷成立,那責任就在DQ43隊,日費要被扣除,而張志宏的判斷卻不是這樣。雙方在討論中商定處理遇阻情況。在沒有合適工具的情況下,張志宏連夜組織大家制造擴眼工具。第二天7時多,套管再次下到28米處雖然又出現遇阻現象,但機械師李法海憑借過硬技術,成功穿越遇阻區域,順利完成下套管作業。“大慶人的技術厲害。”甲方監督阿迪感慨地夸贊。
由于蘇丹6區地下砂巖堅硬而泥巖軟,鉆井遇阻問題時常發生,為此,DQ43隊想方設法加以化解。今年6月,FC-19井鉆至970米時,出現漏失嚴重的情況,甲方監督下令起鉆,起鉆過程中多次遇卡循環。因為這一井段地層屬于泥巖,黏性強,極易吸水膨脹,致使起鉆困難。起完鉆再下鉆時又遇阻,只好每打一個單根劃一次眼,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好像遇到了“橡皮層”,上下活動鉆具的阻力非常大。作業人員向監督提出調整鉆井液、繼續劃眼的建議,經過8個多小時的奮戰,終于穿過“橡皮層”,保證了施工質量。
規范施工服務一流
雖然DQ43鉆井隊簽訂的是日費制合同,但他們把甲方的利益視為自己的利益,在施工中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與甲方聯合攻技術難關,提高作業效率,安全優質高效打好每一口井。
每當搬到新井,在開鉆前,員工們對鉆井監督制定的施工技術措施、重點工序的要求等,認真貫徹到施工全過程,超前做好每道工序銜接的準備,確保施工的連續性,努力降低非生產時間,為甲方節約資金。同時,無論甲方交給多難施工的井,他們都努力為甲方提供優質服務。
FN—29井是6區第一口小井眼側鉆井。2014年8月,甲方把這口井交給了這個隊施工。由于以前未打過這樣的井,甲方為了降低成本,沒有租賃定向儀器、無磁鉆鋌、螺桿工具等設備,他們就憑著豐富的經驗手工定向,并一次成功。在施工過程中,從開窗側鉆到完井測井、下尾管固井一氣呵成,沒有發生事故,僅用11天就成功打完這口1450米的井,比設計周期提前4天。這口井不僅為甲方減少了4萬多美元的投資,更為甲方今后修井作業積累了經驗。甲方作業部經理特意買來2只羊,在井場為這個隊召開慶功會。
10年來,DQ43鉆井隊堅守“服務無缺陷、指揮無差錯、操作無隱患、施工無違章、技術無失誤、質量無漏洞、安全無事故、環保無污染”的“八無”理念,“打一口油井、樹一座豐碑”,先后創出進尺交井、搬家速度等21項新紀錄。(特約記者 唐駿華 通訊員 劉輝 白柱石)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