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確立了未來5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則、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其最核心的字眼是“發展”,而最大的亮點則是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解讀
發展新思維引領新的五年規劃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黨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本屆中央政府深刻分析和把握中國經濟社會進入新常態形勢和環境后作出的重大戰略考量。
邁上現代化進程更高階段時的“發展新思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即中國經濟社會步入新常態下的新形勢,依然強調指出“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這一判斷是十分清醒也是十分必要的。
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大環境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還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世界經濟尚未恢復元氣,中國經濟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動力的地位不斷夯實。就此可以判斷,未來5年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盡管這一戰略機遇期隨著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已經上了一個大臺階,其內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但全球經濟需要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健增長,世界要求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壓艙石”。
從現實來看,中國依然是世界上第一大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諸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現實問題。目前,中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艱難爬坡期。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還面臨結構轉型時期的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只有“堅持發展”不動搖,才能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只有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才能夠更好地把握戰略機遇期,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
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目標來看,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完成我國現行標準下近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全部脫貧,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也只能繼續靠“堅持發展”。
怎么實現發展 實現什么樣的發展
經過多年來的改革開放艱苦探索和實踐,我們已經有了深刻認識。這次黨的五中全會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充分把握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全面概括了針對現實、面向未來的“發展新理念”。全會強調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個發展理念,是迄今為止在黨的報告中對“發展”內涵作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有力支撐。
正如有些專家指出的,這樣的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它“實實在在、沒有水分”,注重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是“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這樣的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發展不僅講速度講效益,更注重增長與保護、局部與整體、當前和長遠之間的最佳平衡,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這樣的發展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是“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是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的發展。
五中全會強調,樹立五個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可以說,這正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新思維”。有了這樣的“發展新思維”,不僅將破解我國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目標方向,也會為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任務,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理念
“十三五”規劃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路線圖。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創新
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協調
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開放
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共享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針對公眾關注的“普遍二孩”政策,公報首次明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
評價
國際社會:創新引領中國經濟新境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對創新的重視達到空前的高度。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創新發展將成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中國已走上全面創新發展之路。
創新是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
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現實坐標上,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從全球范圍看,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勢不可擋。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國只有依靠創新發展,才能有效破解產能嚴重過剩、資源環境約束等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系列難題。
聯合國貿發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認為,將創新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將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科技創新驅動的必然,對下一階段相關政策的制定和改革的推進具有指導意義。而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也離不開科技和制度創新的支撐。創新理所當然地成為發展的基點和發展理念的核心。
只有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由大到強。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陳剛說:“一個高端經濟體的比較優勢一定建立在創新基礎之上。”堅持創新發展有利于中國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提高國家競爭力。
全面創新引領經濟長遠發展
創新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在創新問題上,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創新的觀點,指出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重視創新體系的建設,無疑對創新的本質有了更高層面的認知。
韓國檀國大學政治外交系主任金珍鎬認為,縱觀中國和整個世界的發展,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科技創新的實現離不開環境、體制和機制的支持,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創新的觀點,是科學的論斷。技術和制度領域的創新是中國經濟轉型和升級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也是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核心要件。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就要做到引導各要素圍繞創新發展優化配置,引導創新資源向創新活動集聚,建立有利于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創新潛能充分釋放的體制環境。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說,重視創新體系的建設,無疑對創新的本質有了更高層面的認知。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等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十二五”期間中國創新的力度不斷加大,對產業升級已經起到了非常積極的帶動作用,中國已具備成為創新國家的基礎。
中國創新能力已脫穎而出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第八屆峰會上,中國經濟新常態以及如何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大焦點。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會上說了這樣一番話:當今世界各種變化來勢洶洶,需要以靈活敏捷的創新精神制定出能夠適應發展變化的規則和標準。中國經濟改革正在這方面進行積極而有益的嘗試。
英士國際商學院布魯諾·朗萬教授認為,有三種因素決定著一個國家創新能力是否能夠提高。首先,重視創新,釋放政府大力支持創新的信號。讓整個社會知道創新是國家計劃的重要部分,創新經常出現在國家領導人的講話當中,經常采取一些支持創新的舉措,在財政預算上給予相當程度的傾斜等等。其次,支持創新要有政策連續性。創新不能只是一屆政府的重要議題,要讓創新成為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固定思維。第三,堅持不懈。政府支持創新不能走走停停,如果稍有懈怠,市場對創新的投資節奏就會慢下來。
事實證明,中國在這三個方面做得卓有成效。“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中國創新步伐持續加快,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今年9月份發布的“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的創新質量在發展中國家當中脫穎而出,不斷拉開與其他中等收入國家的距離。特別是在“知識與技術的產出”上,中國排名第三,表現搶眼。
創新帶來生機,創新產生動力。和全面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目標相比,當前中國的創新水平依然有較大發展空間,但創新這一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必將引領中國經濟進入新境界。 (摘編自人民網)
看點
和歷次五中全會一樣,十八屆五中全會主要還是三方面內容:一是總結上一個五年規劃,二是制定下一個五年規劃,三是調整人事。盡管反腐讓人事調整備受關注,但會議的核心還是制定“十三五”規劃。雖然正式的規劃尚未出爐,但從簡短的會議公報已經可以發現不少“十三五”規劃的亮點:
1.增長目標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GDP增長目標可能下調。“十二五”目標是“平穩較快發展”,“十三五”目標是“中高速增長”,“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這個目標,假定2015年增長7%,未來五年我們只需要年均6.5%的增長速度就可以,這意味著個別年份甚至可以低于6.5%。
2.公報寫法
和往年非常不同,不是逐一闡釋目標,而是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原則展開。創新是指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協調是指繼續產業、地區等結構的優化調整;綠色是指把生態環保放到更重要的位置;開放是指轉變開放的思路,主動開放,雙向開放,資本開放;共享是指加強扶貧,讓經濟增長惠及每個人。
3.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首次寫入規劃,又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可以說“十三五”規劃把生態環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這是規劃最大的亮點。有幾個重點值得關注:一是首提全球生態安全,下一步與國外的生態環保合作會明顯加強。二是首提“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這和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有本質區別,現在更強調事前保護。三是強調低碳循環發展,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四是天然林保護和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4.創新發展
此前的五年規劃并沒有把創新單獨作為一種理念來論述,這次重視程度明顯提高,意味著未來增長方式要從要素投入驅動到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和中央提的“雙創”相呼應。中央對創新的定位不僅是釋放新需求,還是創造新供給,通過供給端的改革和創新創造需求。從具體的措施來看,有幾點值得關注:一是研究創新。二是技術創新。三是管理創新。
5.人口政策
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符合預期,但短期對出生率以及人口結構的影響有限。歸根到底,如此迅速地全面放開二孩反映出中國的人口結構的確已經發生了趨勢性變化,未來勞動適齡人口的下降和老齡人口的增加會對經濟產生深刻影響,利率可能長期下行,養老醫療等服務業將迎來春天,而房地產等相關產業將面臨天花板。
6.精準扶貧
實施扶貧攻堅工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示要精準扶貧,“十三五”規劃明確了扶貧目標: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7.服務業開放
放松管制,降低對服務業的準入門檻,“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服務業一定是“十三五”時期的支柱產業,這和之前的十二個五年計劃都不一樣。服務業發展的瓶頸不在需求,而在供給,所以“十三五”會加速開放服務業,在醫療教育養老健康金融等領域對社會資本和外國資本擴大開放。
8.軍民融合
與“十二五”規劃僅提及軍民融合相比,“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軍民融合的思想,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十三五”規劃將做更具體的落實。軍民融合將圍繞兩條主線展開:一是民參軍,民營企業進入軍工采購體系,降低軍工企業采購成本;二是軍轉民,軍工技術向民用轉換,提高民用技術水平并產生經濟效益。
9.健康中國
今年“健康中國”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現在又寫入“十三五”規劃,說明這是未來政策長期支持的方向。未來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之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從這次公報來看,大健康的重點還是在醫療,一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二是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十三五”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會越來越嚴格。
10.對外開放
深化改革必須擴大開放,但要改變開放的思路,過去我們是韜光養晦為主,未來要有所作為,從規則的接受者變成改變者。規劃提到“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主動參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和“主動”是在過去的規劃中很少見到的。包括前面提到的“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都顯示出中央思路的轉變。下一步,一方面是改造國際貿易規則,比如加快雙邊的自貿區談判和多邊的RCEP談判;另一方面是改造國際金融體系,提升在現有多邊金融機構中的話語權,同時打造亞投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等新平臺。(摘編自財經綜合報道)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