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網訊 記者10月26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獲悉,本月23日在中物院組織召開的中國海水提鈾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上傳出消息,我國已于2011年與2013年進行了兩次海域海水場外提鈾試驗,為我國海水提鈾提供了技術支撐,也標志著我國海水提鈾關鍵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當前,在能源需求不斷增加的前提下,我國能源結構正面臨戰略性的大幅調整。鑒于未來能源應具有“可持續發展和無害于環境”的特點,核電正成為調整國家能源結構、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科學與協調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在新形勢下保持和提高國家核能力的基本保證。鈾是核電發展的重要保障,但我國陸地鈾資源相對未來需求而言非常貧乏,而海水中鈾的蘊藏量約45億噸,是陸地上已探明的鈾礦儲量的上千倍,從海水中提鈾將成為獲取鈾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一項回報極高的能源研發項目,海水提鈾具有很大的挑戰性。美國、日本、印度及我國均在進行相關的研究,但目前沒有一個國家達到產業化的水平。
記者從會上獲悉,在國防科工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經過近幾年的研究,解決了批量吸鈾材料的可控合成,于2011年與2013年進行了兩次海域海水場外提鈾試驗,發現了制約海水提鈾工程化的關鍵因素,材料的提鈾能力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海水提鈾進一步海試提供了技術支撐,這標志我國海水提鈾海試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同時在本次研討會上,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核工業集團下屬研究院等國內多個高校和研究機構也就目前在海水提鈾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分享,展示了自制吸附材料的海水(或鹽湖)提鈾驗證性實驗結果。柴之芳院士、陳念念院士及國防科工局、中國工程院等相關單位領導及行業內專家對海水提鈾項目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并就一些問題達成了共識。大家一致認為海水提鈾意義重大,但要取得實質進展就必須走出實驗室,走向海洋,研究、探索、推廣海水提鈾的技術路線,最終實現工業化。其中,柴之芳院士提出的“全國一盤棋,建立公共海試試驗平臺,統一全國標準”的建議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贊同。
而在海水提鈾的研究模式上,與會專家也達成共識,由于海水提鈾難度大、周期長、綜合性強、涉及面廣,所以應該站在國家戰略高度,進行全國統一布局,大膽創新,打破傳統思想的禁錮,以海試的方式來牽引項目,由中物院和中核集團為牽頭單位,以包容的態度、開放的心態,整合國內海水提鈾技術力量,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開展工作。陳念念院士希望大家堅定信念,用最現實、最快的技術路線,盡早實現海水提鈾的實用化和工業化。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