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南通如東縣,樹木掩映,海風習習。登上如東縣外海距海岸14公里的西太陽沙人工島,記者第一次聽到中國石油江蘇液化天然氣(LNG)項目的過往。
2011年11月,江蘇LNG接收站首次參與長三角地區迎峰度冬保供,最高日氣化外輸量達2830萬立方米,占西氣東輸迎峰度冬期間單日最大輸氣量的33%以上。
“這個島由砂石拋料和吹填而成,完全是為了江蘇LNG項目而建。”仰望筆直矗立的LNG卸船臂,遠眺不見盡頭的黃海,記者在感慨綠色能源揚著希望風帆踏浪而來的同時,更加感受到石油人奉獻能源的不易。江蘇LNG項目只是中國石油“氣化江蘇”的一個縮影。目前,中國石油已在江蘇建成完備的天然氣保障體系,成為“氣化江蘇”主力。
供氣800億方 管線1600公里
截至目前,中國石油已累計向江蘇供氣超800億立方米。2003年,來自長慶氣田的天然氣順利穿越三江口抵達江蘇,開啟江蘇大規模用氣歷程。
長江是江蘇天然氣管道的天塹。在位于南京市以東38.6公里的長江三江口江段,西氣東輸一線長江盾構隧道工程在這里發端。順著長達1992公里的隧道望去,記者不禁對隧道盡頭的景象浮想聯翩。
中國石油人不懼艱險,采用泥水平衡盾構法攻克了地層復雜、水壓高、一次穿越距離長等難題,在三江口水下62.5米成功穿江。正是竣工的2003年,承載著期盼的“西氣”匯入江蘇改革發展大潮,走進尋常百姓家。
隧道連起三江口段的南北兩岸,“氣化江蘇”戰略也使江蘇和中國石油合作日益緊密。2011年,以期更多地利用天然氣的“氣化江蘇”戰略提出后,“福氣”惠蘇的廣度還在不斷延伸。
1條干線、2條支干線、4條聯絡線、9條支線組成的約1600多公里管道,超過30億立方米的兩座地下儲氣庫,已經接收了近千萬噸LNG項目,以及365天24小時響應的應急搶修體系……正是這樣完備的天然氣體系,使800億立方米“藍金”助力江蘇綠色發展成為現實。
12年間,江蘇省天然氣消費量增加了32倍,13個市區、40余個縣及84家企業用戶從中受益。
生態之美 民生之福
藍天白云,綠樹青山,從來都是人類美好生活的圖景。
漫步在景色秀美的南京玄武湖畔,空氣清新濕潤,舒爽宜人。作為清潔優質能源,天然氣無疑成為減少霧霾的一把利劍。
2002年,天然氣消費量僅占全省能源消費結構的0.16%。2014年,天然氣在江蘇一次能源消費比例由2003年的0.3%提高到了現在的5%。今年上半年,江蘇省空氣質量達標率比去年同期上升8.1個百分點。
天然氣用1分,環保的價值就加3分。累計供氣800億立方米,相當于減少燃煤1.0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3.52億噸、氮氧化合物96萬噸、粉塵176萬噸,相當于在1萬平方米的平地上堆起一座116米高的大山。
2005年,天然氣發電在江蘇異軍突起,西氣東輸項目至今已為14家調峰電廠及燃氣熱電廠平穩供氣。市民燒飯、洗澡,城市照明、供暖,新能源汽車加氣……生活環境改善,天然氣早已更多地服務百姓生活。
不僅環境“顏值”飆升,優質高效的天然氣助推江蘇經濟轉型升級,紡織、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生產方式得到改進,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實現突破,經濟發展保持了強勁活力和競爭力。目前,江蘇經濟總量在全國34個省市區中排名第二,GDP總值超過6.5萬億元。
更多氣源 更強調峰
自2012年起,江蘇就已經成為國內天然氣消費量最大的省份。作為較早提出要實現“氣化”的省份之一,江蘇已然在國內樹立了樣板。
供氣可持續、氣源多樣化、調峰能力強、安全有保障,中國石油奉獻能源,孜孜以求,天然氣管網建設還在繼續。
未來,中國石油還將在江蘇建成88.77公里的如東—海門—崇明島輸氣管道,遠期供氣量可達135億立方米,繼續增強供氣保障能力。
今年6月,中俄東線中國段開工,建成后,東北、環渤海也將與長三角用氣市場相連,為今后江蘇天然氣利用提供更為可靠的保障。
對于天然氣供給調峰而言,儲氣庫功不可沒。2006年開始,中國石油利用鹽穴、枯竭油氣藏在江蘇建設了金壇和劉莊儲氣庫。兩座儲氣庫庫容8.82億立方米,最大調峰可采氣量達750萬立方米,應急可采氣量1150萬立方米,為“氣化江蘇”再添“底氣”。
中國石油還將在江蘇境內再建一座儲氣庫,建成后將覆蓋蘇、浙、滬等主要省市,肩負山東、蘇北和長三角地區的天然氣季節調峰,更好地保證天然氣的安全穩定供應。
天然氣,造福江蘇的現在和未來。
標簽:中國石油江蘇液化天然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