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高向東) 9月8日,塔里木油田科研人員正在利用自創的縫洞雕刻容積法精準計算上交2015年的石油地質儲量。去年1月5日以來,塔里木油田利用此方法累計為國家上交儲量已超過1億噸,得到國家儲量委員會的高度認可,并建議在以后的儲量計算中加以應用。目前,該方法已成為油田儲量規范標準,正在申報國家行業標準。
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縫洞型儲層是巖溶作用下形成的產物,非均質性極強,分布規律類似于一個個葫蘆串,或獨立,或連片,儲層平均埋藏深度超過6000米。其中,哈拉哈塘區塊儲層達到7000米左右。把縫洞型油氣藏描述清楚,相當于確定“葫蘆”的形態與位置,并精確計算出“葫蘆”里有多少油和水。這是碳酸鹽巖油氣藏勘探面臨的一道世界級難題。
要想精確計算出一個個縫洞體內蘊含的油氣儲量,以前針對均質儲層的傳統“切豆腐塊”的容積法儲量計算是不實用的,在求取儲量計算參數上存在較大誤差和不確定性,儲量計算結果的可靠程度也較差。
針對這一科研難題,研究人員經過長期攻關,實施多專業一體化研究,首創成功應用縫洞量化雕刻技術計算碳酸鹽巖油氣藏儲量,即縫洞雕刻容積法。應用縫洞量化雕刻技術確定碳酸鹽巖的儲量計算參數;利用地震反射特征的敏感屬性及閥值,結合高置信度的井震聯合反演,分別刻畫了碳酸鹽巖洞穴型、孔洞型、裂縫型儲層的含油面積、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參數;結合油藏地質認識,確定其他儲量所需的流體參數,依據容積法,求取不同儲層類型的儲量,實現了儲量的分級分類計算,既能精細刻畫出縫洞體的內部結構,還可預測縫洞連通性,計算出儲存油氣的有效體積,解決了碳酸鹽巖非均質儲層預測、評價等一系列世界級難題,徹底扭轉了碳酸鹽巖油氣藏儲量大建產小、規模大動用程度低的局面。
這種方法計算的儲量是原來方法的1/3,探明儲量動用程度卻達到30%以上,解決了非均質、縫洞型碳酸鹽巖儲量計算難題,使碳酸鹽巖油氣儲量計算更加科學準確,并探索形成縫洞帶、縫洞系統評價技術和大型縫洞集合體高效布井技術,使復雜碳酸鹽巖的儲層鉆遇率達90%以上,鉆井成功率達80%以上。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