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85名首批采油服務勞務輸出人員已經奔赴長慶,成為東方物探又一支“走出去”的隊伍。
今年以來,全球油價持續走低,物探市場下行趨勢依舊。東方物探大力倡導“有限市場,無限開拓”的開發理念,把創新商業模式作為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舉措,堅持“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積極進入油氣開發、油氣服務領域,大力拓展其他市場領域,為待崗員工創造就業機會,保持隊伍穩定。華北物探處、遼河物探處在商業模式方面大膽實踐,為抵御市場“寒冬”、拓展發展空間,闖出了一條充滿生機的希望之路。
華北物探:打破藩籬,構建“大市場”模式
回憶起去年冬天在東北放線的日子,華北物探隊員至今記憶猶新。數九寒冬,風雪交加,寒氣逼人。大慶勘探作業現場,華北物探處26名司機和大慶物探員工一起頂風冒雪,奔忙在測線上。在這里,他們不畏嚴寒,爬冰臥雪,堅守崗位。衣服被汗水與雪水浸透,但沒有一個人退縮。
東龐煤礦勘探項目,2150隊36名職工放線工和季節工放線工一起并肩作戰。這些職工以前的崗位大都是工作條件較為舒適的管理或者操作崗。
職工思想的轉變是市場形勢倒逼的結果。今年上半年,華北物探處沒有一個地震隊出工,市場壓力前所未有。面對市場經營困局,這個處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全力以赴開拓市場,千方百計為職工創造就業機會。
華北物探處構建“大市場”模式,物探處主要領導先后拜訪23家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了解甲方意向和需求,動態追蹤甲方工作部署;分管領導積極配合,對16家大型企業及多家民營企業,明確負責人及協同技術支持人員,為有重點地開發、培育和穩固市場劃分責任區域和責任指標。
在此基礎上,這個處建立勞務輸出機制,擴大市場外延。先是向大慶勞務輸出司機,之后積極爭取向華北油田輸出勞務。在這次合作中,有175名職工按照個人申請、自愿報名的原則,競聘采油服務崗位。
為保證員工順利轉崗,這個處為轉崗職工開展了油氣開采專業轉崗取證培訓,保證了員工在新的崗位上迅速進入角色。此外,這個處提前儲備人才,開展重磁力勘探儀器操作取證培訓,為勞務輸出提前儲備實力,有效緩解了全處職工的就業壓力。
在輸出勞務的同時,這個處出臺政策明確規定:有項目運作時,優先考慮內部職工。在冀中能源項目中,58名職工快速完成角色轉變,走上放線工崗位。
遼河物探:整建制轉型,探索“2+1”格局
如果說華北物探處勞務輸出是按照甲方市場需求,有計劃引導待崗職工選擇工種重新上崗,那么,遼河物探處勞務輸出則是隊伍整建制轉型。
2011年,根據中國石油煤層氣公司的發展需求,東方物探與中國石油煤層氣公司協商,決定由遼河物探處承擔韓城分公司和忻州分公司部分煤層氣井的排采業務。這個處以2154隊為基礎,組成一支近200人的年輕化、專業化煤層氣排采隊伍,迅速完成地震隊向煤層氣排采隊伍的整體轉型。同時把煤層氣業務同國內、國際地震勘探市場一起視為企業發展的三大支撐,由此形成“2+1”市場發展格局。
為了盡快適應煤層氣作業模式,遼河物探處重新梳理了管理結構,新增加了技術分析、作業監督、機電維修等10余個新崗位,按照一崗多能的原則開展技術培訓和崗位練兵。與此同時,實施優厚的薪酬政策,收入分配向苦累臟險的煤層氣一線崗位傾斜,以此鼓勵更多的員工積極參與轉型。
在物探隊伍轉型、發展新興業務的過程中,遼河物探處加大煤層氣市場開發力度。這個處在立足韓城、忻州排采市場的同時,又拓展了煤層氣臨汾市場。今年以來,煤層氣管井規模達到591口,三地日產氣量達38萬立方米,保持了煤層氣業務健康、良性增長。
華北、遼河物探處在新興業務運作中,為東方物探創新商業模式、拓展發展空間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東方物探其他主業單位拓展勞務市場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據悉,一個月前首批來自吐哈物探處的33名一線員工陸續走上公司頤安小區門衛、中控等工作崗位。東方物探創新商業模式、拓展發展空間的火種已經播開。(記者 譚曄 特約記者 孫紅燕 姜志友)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