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國產化戰略的不斷深入推進,為我國裝備制造業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機會,其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紅沿河、寧德、福清、方家山、昌江等一大批核電項目國產化率逐步提高,目前在建核電機組綜合國產化率已達到80%左右。而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首堆的設備國產化率則可達到85%以上。
那么,在“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已經開工之際,我國核電裝備制造行業生態如何?一直飽受訂單不足困擾的裝備制造業能否由此走出困局?核電裝備制造業當前的能力水平又能否匹配“華龍一號”的戰略部署?與“華龍一號”共舞,核電裝備制造業還需破解哪些制約瓶頸?
考慮到裝備制造業界與核電業界有著不同的認知視角,為了更好地了解裝備制造全行業概況,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顧問、原總工程師隋永濱。
裝備成熟需要完善固化的過程
記者(以下簡稱“記”):“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開工后,作為我國自主化三代核電技術,其首堆設備國產化率能否達到85%以上,您是怎么看的?
隋永濱(以下簡稱“隋”):“華龍一號”的順利開工,為我國裝備制造業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機會,具體的國產化率數字我覺得并不重要,關鍵是看核心設備是否國產化。從福清核電5、6號機組核島、常規島的關鍵設備供貨來看,核島主設備已經開始采購了:壓力容器是中國一重供貨,蒸汽發生器是東方電氣,堆內構件是上海電氣,主泵是哈電集團,控制棒驅動機構是浙富集團,常規島汽輪發電機組是東方電氣,這些關鍵設備都是國產化的。
記:時至今日,也就是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問世的今天,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國產化能力到底如何?
隋:我國核電裝備國產化起步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當時主要是依托秦山一期30萬千瓦機組。后期核電發展有一個低潮,核電設備發展也處于低谷。在國家層面全面、系統推進核電設備國產化,應該說是近十年的事情。2006年4月,國家發改委在廣州召開了紅沿河核電項目設備國產化工作會議,決定以紅沿河項目為依托工程,以大型鑄鍛件和核級泵閥為突破口,三大核電公司積極配合,通過聯合攻關,使依托工程項目的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5%。經過十年的發展,核電裝備國產化取得了重大突破。從核島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核級泵閥到常規島的汽輪發電機組等都具備了批量化的供貨條件,包括核島主泵和核級DCS系統兩大國產化難點,也已經通過自主攻關或者與國外合作等各種不同的形式,掌握了核心技術,實現了自主集成。此外,隨著核電裝備國產化的不斷深入推進,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核電設備設計制造專家隊伍和技術骨干,為我國的核電自主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制造企業的核文化和質保體系的建設也不斷完善,產品質量也在不斷穩定提高。
記:核電裝備國產化成果應該說有目共睹,但核電裝備質量問題還是時有發生,核電工程項目中因設備原因導致工期延誤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在您看來,這種狀況更多是技術因素還是管理因素造成的?
隋:質量控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制造工藝需要一個不斷成熟和固化的過程,這樣產品質量才能穩定和提高;二是核文化、核質保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并行之有效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
裝備制造業是復雜的流程工業,從設計、制定工藝、材料選擇到熱加工、冷加工、試驗、測試,質量控制點非常多,每一個環節控制不好都可能出現問題。我上面提到,中國核電裝備的全面發展,也就是最近10年的事情,很多加工制造工藝還需要一個不斷完善和固化的過程。
另外,有的制造企業確實還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在質保體系建設、核安全文化建設過程中還有漏洞,執行工藝紀律不夠嚴格,出現問題比較多的是低級錯誤,比如沒有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真正因為技術不過關出現問題的狀況并不多。
我一直強調,對核電這樣的國家重大工程,一定要有一種敬畏感。核電安全是第一位的,產品質量要與技術規范、工藝規范高度地統一,不能有任何馬虎,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是裝備制造企業一把手,一定要有強烈的意識,質量問題要警鐘長鳴,在思想認識上不能有任何放松,要常抓不懈,保持高度的重視。不是說核質保體系文件放在柜子里,把口號貼到墻上,我們的質保體系就完善了。要徹底改掉過去的不良的習慣,真正做到“四個凡事”,裝備制造企業核安全文化的形成,質保體系的建立、完善到運行有效,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對此,我們也希望用戶企業能夠給予裝備制造企業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裝備制造企業只有經過長期不斷的持續生產,獲得訂單,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得到鍛煉,才能夠確保質量。我們畢竟只有10多年的發展,國外核電裝備制造企業是經過50年的發展才穩定的。
無序競爭讓人憂心忡忡
記:您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核電裝備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一問題對核電裝備制造業影響有多大?
隋:由核電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帶來的無序競爭現象,政府和行業一定要高度警惕。目前,競相壓價、最低價競標幾乎出現在每個項目和每個設備的招標當中。與此同時,外國公司也不斷用降價方式來擠壓中國的市場。這種無序的競爭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致使一些裝備制造企業在微利甚至在虧損的狀態下承接訂單,這對于穩定和提高產品質量、對于核電和裝備制造業的健康發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產能過剩不再是苗頭,而是已經形成了局面,這需要政府和業界給予高度重視。目前,除了極個別的設備,中國裝備制造企業基本具備了每年生產12臺套、甚至超過12臺套核電設備的生產能力。比如,中國一重一年就可以生產10套壓力容器,生產核二三級泵的在國內起碼就有10家,主管道企業最起碼也有5家以上。
記:您對無序競爭的現象憂心忡忡,問題真的有那么嚴重嗎?
隋:無序競爭對裝備制造業的危害是無法估量的。現在有的企業只要成本價的80%就可以簽訂合同,它將在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狀態下運營。長此以往,企業就沒有自我發展的能力了。更重要的是,像核電這樣的設備,要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如果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承接任務,質量很難得到保證。大家都在壓價,拼命壓價,而且外國公司參與進來一起壓價。這里我給你舉兩個例子,比如說壓力容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時候,我們進口一套國外的壓力容器需要2.3億~2.4億元人民幣,現在國產壓力容器的價格只有1.2億~1.5億元人民幣左右。再比如說海水循環泵,當年大亞灣進口一臺海水循環泵需要3400萬元,我們現在國產的只賣1000萬元左右。現在,用戶企業拿國外產品價格與國產設備比,覺得國外的便宜。大家不要忘記,今天這樣的低價是由于裝備國產化帶來的,外國的公司是成熟的技術,是以逸待勞。而中國裝備制造業在研發投入、技術改造、人力物力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們需要得到回報。這個時候,再拿我們和外國人來比價格,我覺得欠公平,也不合理。
記:無序競爭一般只能靠行業自律,除此之外,您能提供一些好的建議嗎?
隋:想要抑制低價競爭,就需要一個成熟的市場。行業自律之外,還要有成熟的用戶,理性對待價格競爭。我們以前用過中間價中標的辦法,報價過低也要扣分。中間價中標是不是合理,大家是不是接受,目前也沒有一個明確說法。如果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抑制惡性競爭,我覺得中間價中標未嘗不是一個可以嘗試的辦法。
裝備業需高層通盤考慮
記:目前,核電已經重啟,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已經開工,核電“走出去”戰略也在有力推進,結合裝備制造業現狀,您對核電界有什么建議嗎?
隋:我覺得核電重啟后,實現核電發展規劃目標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從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來看,中國核電到2020年要實現在運5800萬千瓦、再建3000萬千瓦的目標。目前,我國在運、在建機組48臺,約4800萬千瓦,2015年預計可以核準8臺機組,大體有1000萬千瓦。因此,實現在運5800萬千瓦是沒問題的。但實現在建3000萬千瓦目標,就需在穩妥、安全的基礎上,適當加快項目核準。若平均每臺機組100萬千瓦計,未來三四年約有30臺機組要核準,這就意味著每年要新核準6~8臺機組。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裝備制造業為核電發展投入的技術改造和科研費用已超過400億元,這400億元的能量需要盡快釋放出來。目前從滿足核電發展規劃來看,核電裝備制造業還是有一批任務需要完成。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核電用戶和裝備制造企業應該更密切地融合。現在有一些形式,比如產業聯盟,共同設立一些科研項目,共同攻關,對產品加工制造、生產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協調,這樣的組織是好的,是有利的。但不能各家都搞一個產業聯盟,聯盟多了就不一定能發揮實際效用。有一點也許更有意義,就是設計和制造相結合。過去也一直強調這個問題,核島設備的設計主要是在設計院,和設備制造企業沒有很好地結合。10年前設備制造企業對壓力容器、蒸發器等的結構、材料、功能還不太了解,那時候以設計院為主搞設計,這也是客觀原因決定的。但現在設備制造企業已經有能力參與設計了,設計院在做核島主設備設計的時候應和設備制造企業結合起來。設計不僅要考慮核電的堆工設計是否合理,還要考慮結構設計是否合理、加工工藝是否合理,這樣更有利于我國核電裝備設計制造水平的提高。我覺得目前有進一步融合、進一步加強合作的空間。
記:那么,在您看來,目前裝備制造業的能力是否能夠匹配中國核電未來的一系列戰略部署?
隋:核電裝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裝備制造業的最高水平。目前,我國已形成綜合生產能力,完全能夠滿足我國核電發展規劃和核電“走出去”的需要。
縱觀世界核電的發展歷史,美國、法國、日本和俄羅斯等核電強國無一不是核電裝備制造的強國。我們不能想象,中國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國家,靠進口設備能夠完成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轉變。核電裝備國產化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不僅可以掌握核電發展的主動權,而且能夠打破外國公司的壟斷,大大降低工程造價。可以說,沒有核電裝備的國產化,就沒有我國今天核電的大發展,更沒有核電“走出去”的底氣。
記:說到“走出去”,你覺得核電裝備制造業是否已經做好了“走出去”的準備?
隋:核電“走出去”,首要的條件應該是核電裝備“走出去”,這既是掌握核電出口主動權的需要,也是促進中國裝備制造業盡快與國際接軌、提升水平和競爭力的需要。中國核電裝備制造業要融入世界,同時,世界核電的發展需要中國的力量。當然我們必須看到,中國核電裝備制造業在管理水平、產品質量等方面與國外的先進廠家還有差距。規章制度落實到每個施工人員的行動上,體現在每一個產品的質量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裝備制造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總結十年來國產化的工作經驗和教訓,珍惜來之不易的國產化成果,在企業的核文化和穩定產品質量上狠下功夫,牢固樹立“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理念。
核電裝備“走出去”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同時我們也應該看重“走出去”的過程。裝備制造業要在經營理念、管理水平、產品質量、標準規范和專門人才的培養等許多方面適應國際化的需要,要逐步成為國際化的公司,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核電“走出去”成為一種新常態。(劉興)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