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閥門企業銳減
麗水7月13日電 (記者 奚金燕)閥門企業從104家銳減到31家、新建園區建設熱火朝天……這是記者日前在浙江青田看到的一幕。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閥門產業曾是當地的“經濟富礦”,然而由于粗放的加工過程和落后的生產工藝,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對當地的水生態環境造成危害。
保經濟增長還是守青山綠水?這筆看似棘手的“賬”,青田算出了自己的答案:寧舍經濟翻番也要保綠水青山。如今青田正下狠心、出重拳,對104家閥門企業進行集聚升級,并以閥門行業整治為突破口,借勢、乘勢、強勢推進全縣企業污染集中整治行動,喚回一盈碧水。
浙南水鄉的發展之痛
一江春水穿城而過,兩岸山花次第綻放——青田,一個綠水青山懷抱中的生態縣,一顆甌江之畔的水鄉明珠,千百年來,人們擇水而居、依水而榮、與水為善,悠久的城市歷史中滿是水的靈性、水的文化、水的傳承。
然而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重重大山也未能阻擋其擴張的步伐,一家家以作坊式的小型鑄造企業迅速在青田落地生根。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企業主只顧埋頭搞生產,不顧前面“路況”,源源不斷地釋放著“黑色GDP”。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企業的低、小、散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威脅著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
“原先,廢渣直接堆放在河道,煤燃燒的廢氣,工業生產的廢水,很多是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排掉……”青田縣東源鎮東源村的葉大爺提起這些老閥門廠就直搖頭。
甚至有記者在浙江林家昌隆閥門鑄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林家閥門)中看到,工人在為閥門做外表質量檢測時,為圖省事,將紅色顯現劑噴在閥門外表后,直接用水槍進行沖洗,并任由血紅色的廢水排放到了溝渠中……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先污染,后治理”似乎是一條不可逃脫的鐵律,一些地方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保經濟增長還是守青山綠水?這筆看似棘手的“賬”,青田有著清晰的答案:寧舍近百億的閥門工業產值,也要重現綠水青山的自然美、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美。
“青田作為一個生態環境優良的生態縣,我們要爭當生態保護的排頭兵,要下狠心、出重拳整治企業污染,守護好綠水青山。”青田縣委書記徐光文如是說道。
為守護一方綠水青山,2014年底,青田出臺了《青田縣閥門行業綜合整治提升實施方案》,下狠心、出重拳,以閥門行業整治為重要抓手,計劃用一年時間,全面排摸基礎上,關停淘汰一批、兼并重組一批、整治提升一批,全面完成污染企業整治,快速推動閥門行業轉型升級。
經過大半年的整改,林家閥門廠區已經變了個大樣。近日,記者來到該企業,看到耗資200多萬建成的污水收集池和污水調節池已經在運轉,生產的廢水可以通過污水調節池沉淀,加藥,過濾處理后可以再利用。此外,車間地面防滲漏處理已全部鋪設完成,切割打磨及焊接車間新增水簾除塵和換氣設施已經全部“上崗”,可謂是真正搖身一變,成了“綠色廠區”。
騰換之間的轉型之舞
青田閥門產業起步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有閥門企業104家,然而這其中絕大部分企業都是“雙無”企業。這些散落在青田大山深處的小型鑄造企業擠占著當地為數不多的土地要素,源源不斷地釋放著“黑色GDP”。
從事閥門產業20多年的季永平告訴記者:“最風光的時候,有雙達、永輝兩個廠子,70多號工人,一年輕松盈利數十萬。”不過現在,季永平明顯感覺自己“負荷”越來越重:“現在環境要求高了,對企業的要求也高了……”
為騰出空間培育優質企業,在整治期間,青田對不符合工業規劃,存在違法用地、違章建設的閥門企業,一律拆除搬遷。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拆除違建67處、15.02萬平方米,其中整體拆除20家。季永平的廠子也在拆除范圍之內。
2014年底,東源鎮紅光工業園區內,隨著“轟隆——”的巨響,現場灰塵彌漫,看著眼前陳舊的廠房轟然倒塌,瞬間被夷為平地,季永平心中五味雜陳,“拆掉當然心痛,但也要忍痛割愛。”
季永平告訴記者,眼前這棟被拆除的廠房是80年代建的,屬于磚木結構,非常老舊,上面的木料都很細,“就企業來說也都想改的,畢竟現在條件好了,我們也想各方面都要跟上去,達到標準化、安全化生產。”
在陳舊廠房、設備倒下的轟隆聲中,人們看到了青田實現“綠色生態夢”的決心。短短半年多時間,當地生態環境已經有顯著改善。垂柳搖曳,綠水繞村,白鷺翩躚的美麗畫面重又出現在了東源。“我原來好幾年沒去釣魚了,現在沒事就會去釣釣魚。河清了,水凈了,連魚都多了。原來整天看見臟水,廢氣,老擔心,心里堵得慌,現在人的心情都好了!”葉大爺笑著記者說。
而這次整治行動也給季永平打入了一劑強心劑,他狠了狠心想:“要么就此不干了,要干就要大干一場!”在政府的幫助下,季永平帶頭將雙達、永輝兩家低小散的閥門鑄造企業拆除,兼并重組成立雙源鑄造廠。為了有空間大展手腳,季永平準備建一個5000平方的廠子。
然而,另起爐灶對于季永平來說并不容易,重建粗算下來起碼要投900多萬,而自己東拼西湊只能拿出700多萬,近200萬的資金缺口讓這位久經商場的老將第一次露出了愁容。
“資金池”解企業重建困局
季永平的遭遇并不是個例。整治過程中,青田停產98家,永久性關停25家,58家兼并重組成25家新企業。對于這25家“從零開始”的企業來說,首先面臨的難題就是資金難題。
“近年來,閥門行業本來就處于低迷狀態,已經比較困難了,現在房子拆光了壓力更大。”李春峰告訴記者,這些被拆除、重組的企業基本上沒有雙證,這意味著他們將無法從銀行獲得“再生資本”。
“淘汰”并不是意味著甩手不管,青田縣在果斷淘汰高耗能產業的同時,引導企業積極面對市場,探索轉型升級之路,并專門設立了“資金池”幫助企業走向“重生”。
何謂“資金池”?“簡單來說,就是企業交一定的資金放到資金池,縣政府一比一配套,將這筆錢放到銀行去,銀行再根據這筆錢擴大十倍,給企業發放貸款。”李春峰介紹道。
目前,資金池中已有資金1245萬,由三十多家企業籌集。“這一部分錢是急需資金重建的企業投進去的,另一部分是實力比較強的企業作為支持,存了一部分進去。”為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李春峰介紹道,青田縣政府專門設立了資金管控小組,對企業資格進行初步的評估,再由青田縣政府金融辦審核,最終由銀行發放貸款。
6月24日,青田農商銀行負責人通過走訪調研,最終初步達成第一批授信意愿企業5家,預計總授信額度為人民幣2500萬元。季永平就是其中的“幸運兒”之一,獲得了銀行400萬的授信額度。
“我是第一個打錢進去,現在我也是第一批拿到貸款,剛好補了我的資金缺口,解了燃眉之急啊!”季永平深覺得這筆賬算對了。有了資金的注入,季永平的新廠建設也正式提上了日程。現在每天早上,季永平都會早起,開著車到工地,盯著工程進度。在他5000多平米的土地上,地梁已經架設完畢,一座嶄新的廠房正在逐漸成形。
提質增效打造綠色產業
如果將“五水共治”作為一個時間節點,那么往前翻,擁有數十家閥門企業的東源鎮街道可謂是人來人往,人氣十足。然而自整治后,如今走在街上,一眼望去都是拆除現場,超市、早餐店大門緊拉,顯得十分蕭條。
或許一組數據更具表現力,2013年,青田共有閥門企業104家,實現產值32億元,其中規上企業54家,是當地工業經濟的主要推動力;然而現在走進青田,只有8家閥門企業在產。
季永平坦言:“這次整治行動對行業沖擊很大,起碼倒退了十年。”不過在他看來,這正是鳳凰涅槃的大好時機。
“作為閥門鑄造的,按道理附加值要高。但現實是,很多企業不去追求產品質量,反而互相壓價。”季永平坦言,長期以來的行業惡性競爭造成企業資金不能及時回攏,“這樣一來就更經不起風雨了。”
事實上,正如季永平所言,多年來,“低、小、散”一直是青田閥門企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這一弊端在這場整治風暴中顯露無疑。為應對危機風險、化解不利因素,青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引導企業做強做精,努力實現由“制造”向“創造”轉變、由“創業”向“創新”提升,為促進閥門產業綠色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整改后,企業生產成本大大提高,在同行業競爭中失去了一向的價格優勢,就只能以技術優勢和創新搶占新的市場。”在李春峰看來,整治行動倒逼企業走向了更高的起點,同時也為有發展潛力的優質企業騰出了空間。
整治風暴席卷過后,許多企業正從高產低附加值的泡沫中冷靜下來,重新尋找產品定位。近段時間,林家閥門舍棄原先較為低端的產品,在閥門技術創新上花心思、下工夫,向高端閥門制造領域進軍。如今,該公司生產的閥門鑄件、機械配件等精密鑄造產品不僅在國內重點工程項目得到使用,還走出國門搶占了國際市場,如氯堿閥體鑄件已成功申請了歐盟氯堿協會的認證,林家被歐盟指定為其閥體鑄件唯一中國供應商,而該公司另一核級閥門系列,已安裝在秦山一期改造工程。
林杰告訴記者,在這些“明星產品”的支撐下,林家閥門產量和效益基本和去年同季度持平。“以前抓經濟,現在抓環保,企業也要跟著轉變觀念,我們只是比人家先走一步,這一步也是遲早要走的……”
自輝煌到沉寂,這半年來,青田閥門產業發展之路走得異常艱難。而今,當地政府開出的“藥方”慢慢奏效,青田正走在沉疴漸愈的道路上,一個“山明水秀、風景如畫”的浙南水鄉愈加動人。(完)
標簽:青田閥門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