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核電二號機組、寧德核電三號機組近日相繼投入商業運營,我國目前運行核電機組已達25臺,裝機容量2334萬千瓦。”在近日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核電前沿高峰論壇暨中國國際核電技術和裝備合作論壇上,國家能源局核電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福清五號機組的開工建設,實現了自主核電技術新的跨越;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具備第四代安全特征的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電站順利推進,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CAP1400示范工程正在為開工建設積極準備。
這一切表明,我國核電產業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紀元。
發展核電是必然選擇
核電是清潔、高效、安全的綠色能源,發展核電是優化我國能源結構的重要選擇,我國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比重偏高,電源結構中煤電比例偏高,要實現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的目標,我國能源必須向綠色、低碳轉型。
“核電在我國能源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應對氣侯變化、減少環境污染重要的選擇。”上海市核電辦公室主任韋平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是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因此,發展核電產業有著我們自身的需求。
《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2020年我國核電在發電總量中占比達到5%。完成這一指標保守估計屆時核電裝機容量至少達到7000萬千瓦,如能源需求總量再高一點,則核電裝機容量需要達到8000萬千瓦。“目前,核電在我國電力裝機中占比僅為1.5%,核發電量占比僅為2.3%,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國家能源局核電司負責人表示。
根據國家最近規劃,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對應2014-2020年核電投產裝機年復合增速將接近20%,核電項目將會進入審批密集期。東方證券分析認為,隨著我國核電行業進入密集建設期,原有規劃并非為上限,預計未來行業增長穩中有升。今年年初,隨著沿海核電的正式重啟,我國核電的安全性、技術成熟性獲得高層認可,后續核電項目審批將會提速。
一些與會人士告訴記者,核電將成為我國未來可持續能源體系中的重要支柱之一,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現實的、也是戰略的選擇。作為一種穩定、清潔、高效的能源,核能對保障我國電力供應,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降低碳排放,帶動核工業及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提升綜合國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核電發展空間很大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最新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在運核電機組438臺,總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全球共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正在建設核電機組70臺,總裝機容量約7000萬千瓦,此外已正式提交建設申請的還有8個國家96臺核電機組。
“從需求來看,核電未來主要市場在新興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從發展來看,全球核電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上海市核電辦公室核電信息處處長周凌表示,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預測,至2030年,全球核電總量的增長率低值為8%,而高值將達到88%左右。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除中國以外還涉及到已有核電的國家和地區有19個,計劃發展核電的國家和地區有25個,規劃建設核電機組140臺左右,總投資規模將超過1.2萬億美元。除此之外,核電機組的延壽也具備一定的市場空間。未來10-20年,全球的延壽機組預計也將達到230-280臺左右,市場規模將在1200億-1500億美元。
“到今年年底,全國運行機組的總裝機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屆時,中國的核電規模將在全球排名第四,核電的總發電量將超過日本。”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徐玉明表示,根據核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之前,我國還要新增核電裝機量3500萬千瓦,每年新增核電投資1000億元,其中裝備占500億元。這也就是說,未來5年核電投資總額將達到5000億元。
“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如果依靠自有力量有兩條出路:第一是煤炭的清潔化利用,第二是發展核電產業。”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胡衛平表示,由于煤炭的清潔化利用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核電發展空間非常巨大。
中核集團總經理助理、核動力事業部主任李曉明表示,“華龍一號”主要設備為國內制造,全球首個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國產化率約為85%,批量化生產后國產化率力爭達到90%乃至95%。據李曉明粗略估計,每出口一臺“華龍一號”,將帶動約70億核電裝備走出去。
韋平表示,從全球發展來看,現在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對核電的發展仍然會有很大需求。
核電成對外發展新名片
中核集團副總經理俞培根表示,“華龍一號”成功落地,標志著中國步入了世界先進核電技術國家的第一陣營。與此同時,在政府和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下,結合中核集團得天獨厚的融資優勢。可以說,“華龍一號”是中國核電走向世界的王牌和主力軍。
資深核電專家朱書堂表示,截至今年5月底,山東石島灣CAP1400示范工程核島部分施工設計已完成76%,常規島部分施工設計已完成70%,各項試驗均已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就緒,目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待國家層面最后的開工核準。同時,CAP1400設備國產化推進順利,關鍵設備基本都實現了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制造,設備總體國產化率有能力達到85%,目前暫時未具備國產化條件的正在研發或安排相關工作,預計3-5年內可以完全實現CAP1400設備國產化。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電設備中心相關負責人孟彥輝表示,我國核電裝備生產能力已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具備每年生產約15套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的能力,成為國際上擁有最大產能的國家。
目前,我國核電“走出去”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通過投資參與國外核電項目建設;二是通過與國外企業合作參與項目建設;三是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出口,帶動國內裝備制造、工程建設和技術服務企業整體“走出去”,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
“今年以來,我國多個核電項目先后動工,后續還將會有更多的項目動工興建,我國核電正進入更加安全、穩妥、有序的發展新階段。”韋平表示,核電已成為我國對外發展的重要名片,加快核電建設對于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調整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我國綜合國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全球核電新一輪發展提速,中國核電“走出去”也步入了關鍵期。目前我國已與羅馬尼亞、巴基斯坦、埃及、英國、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國家達成了自主核電品牌合作協議。核電“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同時,也成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推力。
我國核電裝備生產能力已實現跨越式發展,隨著全球核電新一輪發展提速,中國核電“走出去”也步入了關鍵期。目前我國已與羅馬尼亞、巴基斯坦、埃及、英國、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國家達成了自主核電品牌合作協議。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