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英國發布的國家核能政策聲明,批準8個備選核電廠址,而這8個廠址都選取了私營企業來負責運營。如此廣大的核能市場,中國企業一直希望能躋身其中。經過努力,2013年10月,由中廣核集團牽頭,并與中核集團組成中方聯隊,參與了由法國電力公司(EDF)主導的英國欣克利角C項目的合作。
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先開展民用核能的國家,英國在核燃料循環、核設施退役等領域都其專業經驗,尤其在核燃料的儲存、運輸、深地質處置方面具有技術優勢。這些優勢,對中國企業來說,也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判斷:中英雙方的未來合作不會局限于核電站建設。
2014年,英國核能方面的發言人也多次在中國的不同場合指出,英國希望與中國聯手,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國家。那么,中英到底在意對方核能市場的哪些領域?雙方互利共贏的空間又有多大?對于彼此市場的參與,中英雙方又有著怎樣的態度?本次論壇期間召開的中英核能研討會上發出的聲音,或許可以給出一些解答。
中國宏圖:志在華龍
在此次英國民用核能論壇召開期間舉辦的中英核能研討會上,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副司長秦志軍代表中國發言,對中國在世界核電市場的獨特優勢做了強調。
秦志軍說:“截至1月27日,世界上共有439臺核電機組在運,中國大陸22臺,比例微小;但全世界在建的70臺核電機組中,中國大陸卻有26臺,這個比重相當引人關注。”在世界核電發展態勢柱狀圖中顯示,除中國外,僅有法國、日本、韓國、美國、印度、俄羅斯6個國家擁有在建核電,在建數量分別是1臺、2臺、5臺、5臺、6臺、10臺。因而,中國大陸的26臺在建,理所當然地創造了世界最大的核電在建市場。
2014年,中國大陸的核電占總發電量的2.59%。中國在役、在建核電機組均分布在沿海地區,秦志軍說:“中國沿海省份中,除河北省外,都有在建核電項目。目前中國三代核電的發展情況是:4臺AP1000機組在建,2臺EPR機組在建,總體進展順利。”
同時,秦志軍在發言中重點展示了我國的裝備制造能力,分別打出了整體鍛造低壓轉子、蒸汽發生器(SG)水室封頭、壓力容器頂蓋、三代核電主管道、SG組裝工作、汽輪機葉片制造、頂蓋 焊接控制棒驅動機構、核電汽輪機、U型管等多張圖片,展現了我國核電裝備制造能力的強大。
秦志軍在講話中強調:我國自主創新的先進壓水堆核電品牌“華龍一號”:由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在ACP1000和ACPR1000+的基礎上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他詳細介紹了“華龍一號”主要技術特征,并展示了“華龍一號”的重要實驗臺架圖片:包括水力模擬實驗、控制棒驅動線抗震實驗、二次側非能動余熱排出系統實驗、非能動安全殼熱量導出系統實驗等。
為了證明“華龍一號”在國內即將落地,秦志軍在講話中提到福清5、6號工程正在做開工前的最后準備,防城港3、4號機組的各方面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進展良好。
英國“野心”:步子還可以更大一些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英國積累了世界領先的核電技術經驗,建立了成熟發達的人才基地,并形成了全套產業鏈及完備的配套服務體系。目前,英國已經進入大批傳統電站退役、新核電項目陸續啟動的時期,預計未來十年還會吸引150億~170億英鎊的額外投資,為核電投資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
2009年,英國政府宣布了一項決定,就是計劃新建10座采用新一代核電技術的核電站,與現在英國核電占有總發電量的18%相比,未來英國將有40%的電力供應來自核能,這被稱為世界上最具野心的核電擴張計劃。
在中英研討會上,英國代表在發言中談到:兩國都有安全經濟發展核能的需求。英國面臨的是:老化的核電站、對化石燃料需要減少依賴、亟需維持平衡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中國面臨的則是:日益增長的人口壓力、經濟快速發展、清潔能源的需要、走出去戰略、環境壓力等。他表示,盡管一些驅動因素和具體目標會有不同,但總體來看兩國對核能的發展需求還是存在很多共同點的。
在英國人眼中,中國有自己的目標。他們認為:中國國內目前有22臺在運機組和26臺在建機組,而且到2025年中國在運核電機組會超過100臺,將達到全球最大的規模;中國目前發展不同堆型的核反應堆技術對于未來其核能競爭力的提升會有好處;中國能夠實現85%的設備自主制造供應能力對其核電出口將形成很大優勢。
英國官方代表對中國參與欣克利角C項目和塞茲威爾項目的設備供應態度熱切,并歡迎可以在英國推行中國的核電技術,加強中國在英國的核電品牌推廣。同時,英國再次重申其希望與中國一起開拓第三方市場的強烈訴求:他們希望能夠加強與第三方市場國家的政治聯系,利用中國強大的投資能力,形成合作聲勢,與中國一起,在世界其他需要發展核電的國家部署中國核電技術。
英國代表談到他們在中國參與的核能活動時,對目前的進展不是十分滿意:只有少數幾個英國公司在中國有了涉足,雖然在核能專項服務和設備的供應方面打開了缺口,但其他價值鏈上只實現了很小部分的參與。英國未來希望在中國贏得的機會是:推廣英國的核能相關技術,開展核能技術研發,分享一些先進領域的經驗,增強對英國新建核電項目設備供應鏈的合作,幫助中國建立核電人才培訓體系,在中國能夠收購和合資建企。
中英合作:找到共同點很關鍵
研討會上,雖然雙方在交流中凸顯的還是各自的文化和希冀,但已經在逐漸探討彼此合作中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達成實質性目標邁出更為踏實的步伐。
英國代表對中英兩國合作工作如此評價:雖然時間短、日程緊張,但是兩國政府和企業間仍然進行了充分溝通,推動了實質性商業合作關系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在欣克利角C項目上達成了成功協議。該項目由EDF控股45%,中核和中廣核共同持股30%~40%。該電站包括兩座EPR核反應堆,造價約160億英鎊。整個建造過程預計10年,這座電站也將成為英國近20年以來的首座新建核電站。
“2014年6月,在陪同李克強總理出訪英國期間,國家能源局全力推動中英兩國政府引導雙方企業相向而行,并推動英國政府明確支持中國自主技術在英國的應用。”秦志軍在研討會上如此強調。他認為,這些積極的活動促成的實質性成果是:如今,雙方已經同意在雙方決策合作開發欣克利角C項目的同時,同步簽署共同開展塞斯維爾和布拉德維爾項目的相關合作。
中核集團英國項目負責人謝嘉杰在研討會上的發言,證實了中英雙方在核能合作推進方面卓有成效:2014年,中核集團已經與英國方面簽訂了7個諒解備忘錄(MOU)和深度合作協議,其中的一些協議將對一些未來的具體項目產生實質性影響。在2014年,中英雙方共交流出訪60次。中核集團的英國辦事處也在2014年9月揭牌,為推進中英兩國核能領域的深入合作和合作開發英國核能市場、開展負責任的市場調查、維護公眾關系等工作奠定了基礎。
英國對兩國今后的合作提出要求:合同簽訂要更加廣泛、擴大和注重細節,要推進設備供應商機的創造和合同的完成,要在重點工作和找到共同工作的基點方面達成一致。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欣克利角C項目是實現在英國核電“走出去”的第一個跳板,通過參股參與,實踐工程、設備的輸出積累經驗,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在英國實現自主技術出口。因此,秦志軍在中英研討會上提出:“中國愿意以‘華龍一號’技術參與英國核電項目建設和本地化發展,開展高溫氣冷堆和小堆的相關研發建設合作。”
同時,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產業鏈、設備制造是最富吸引力的機會。英國已經完成8處新建核電場的選址工作。伴隨核電廠的興建,英國本土市場在制造設備、產業鏈發展方面也產生了廣闊的投資空間。因此,秦志軍代表中國表示,中國希望能夠與英國在核能開發領域開展全產業鏈式(包括科研創新、工程設計、工程建設管理、合格供應商體系、核燃料循環服務、電站壽期服務、電站運行、標準體系、人才培養、融資等)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互利共贏。
目前英國批準的8個備選核電廠址都選取了私營企業來負責運營,由于核電項目從未在自由電力市場上被開發過,因而英國市場的改革和法國電力公司與英國政府間的合作正在受到世界各國的緊密關注。因此,在英國新市場機制試水核能領域的過程中,中國可以贏得一些機遇,但也面臨很多未知的挑戰。
謝嘉杰認為這些挑戰包括:一是需要時間去尋找英國的市場機會,以便增加雙方合作的價值;二是需要花時間理解中英兩國市場上的商業運作方式的差異;三是一些深度合作商業模式需要有規劃性。
同時,對于中國來講,抓緊機會推進“華龍一號”通過英國通用技術審查(GDA)應該是當務之急。雖然在英國通過GDA審查是很嚴格的,但通過該審查也將對通過其他國家的核安全審查有很強的示范意義。EDF從2007年就啟動了英國政府對EPR技術的GDA審查,到2012年EPR成為首個獲得英國GDA審查的技術,這樣的話,因為堆型設計已經獲得通過,欣克利角C項目之后,EDF手中握有的其他4個核電廠址的工作就將順利很多。因此,中國政府也應推動企業盡早在英國啟動“華龍一號”的GDA。(楊金鳳)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