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天然鈾庫存
截至到2013年底,全球共生產了276萬噸鈾,核能發展用掉了近216萬噸鈾。由于軍用消耗量不明,全球天然鈾庫存很難準確估計。根據Tradetech咨詢研究機構顯示,截止2013年,全球天然鈾庫存約為30萬噸鈾,目前軍用和政府、各類商業庫存各占一半,為15萬噸左右。據此推算,各類商業庫存可以滿足2014年核電需求(WNA年度需求)的2.4年。
對于政府庫存,美國、俄羅斯、中國擁有大量的可能對市場產生影響的庫存。烏克蘭、印度和其他部分國家建立國家戰略庫存或也依賴于燃料銀行。美國擁有的庫存總計相當于4.6~5.6萬噸鈾當量。俄羅斯的庫存規模較大,數量不明,一直是天然鈾市場爭議的話題,也是影響市場的不確定因素。
預測:全球核電發展及天然鈾需求
截至2015年2月,全球可運行核電機組為438臺,總裝機為378.9吉瓦;在建69臺,裝機容量72.2吉瓦;計劃建設核電機組184臺,裝機容量202.4吉瓦。
根據對核電發展的分析,預測了如下3種不同的情景:
高方案:假設化石能源價格維持高水平,對于碳排放采取嚴格管制。
推薦方案:按照現在的市場情況假設,相對較高的化石燃料價格,碳排放要求較松。
低方案:假設化石能源價格保持低水平,對于碳排放管制要求低。
2014年,天然鈾需求為6.5萬噸鈾, 需求與生產之前的缺口由庫存和二次鈾源補充。根據俄美之前的濃縮鈾稀釋協議,每年約有1500噸MOX燃料。預計到2020年世界天然鈾需求約為7.7萬噸鈾,2025年天然鈾需求約為9萬噸鈾,2030年天然鈾需求約為11萬噸。
2021年以后,由于鈾價上升,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填補,但由于低成本鈾礦資源不斷消耗,且隨著福島核事故影響逐漸淡出,核電有可能迎來新的需求高峰,鈾價將逐漸抬高。
供需:天然鈾缺口
2013年,全球約生產了5.93萬噸鈾,2014年全球在產鈾礦64個,46%的產量來自地浸鈾礦,能夠滿足核電需求的90%。
近期有三個鈾礦投產:俄羅斯的Khiagda, 年產能1800噸鈾,澳大利亞的四英里(Four Mile),年產能1000噸鈾,加拿大的雪茄湖(Cigar Lake), 到2018年達產后,產能為6900噸鈾。
在建的鈾礦有湖山(Husab), 設計產能為5700噸鈾。2009年開始建設的伊姆(Imouraren)礦,由于鈾價低迷于2014年暫停建設,但隨時具備啟動的條件,設計年產能為5000噸鈾,可擴建到7000噸鈾。還有正在前期準備的項目若干,如俄羅斯Rosatom控制的坦桑尼亞馬庫居河(Mkuju River)項目、澳大利亞上市公司Bannamen控制的Etango項目等。
按照推薦方案的核電裝機容量計算天然鈾需求,如果在產的雪茄湖、在建的湖山鈾礦能夠按期達產,供應缺口將在2020年以后才出現;如果停建的伊姆礦、計劃建設的鈾礦能夠在2020后建成,并在2025年前達產,供應缺口將在2025年左右才會出現;如果潛在可能開發的鈾礦能夠在2025年左右建成,則在2028年左右才會出現很小的缺口。
價格:2020年后鈾價上升刺激高成本鈾礦開發
根據對核電裝機容量及對天然鈾需求的分析,按照核電發展的參考方案以及礦山預計產量和二次鈾源供應,得出的結論是:按照目前的市場環境,鈾價大幅提升的可能性小,供大于求的局面將在2020年后開始改變。由于長期的低迷鈾價,會挫傷鈾礦開發者的積極性,如果緩建、計劃建設的一批礦山不能按期投產,2020年以后供應的缺口會不斷擴大。
當需求缺口產生時,自然會對鈾價產生影響,導致鈾價上升,并刺激更高成本鈾礦的開發。目前,礦山生產在整體上處于微利,部分高成本礦山處于虧損狀態。這些礦山生產成本如果不能降低,且高價銷售合同不能維持的話,在當前的鈾價水平下,其生產將很難維持穩定,最終會導致關閉,從而減少供給,使供過于求的局面發生變化。當供給不能滿足需求時,即需求產生缺口,鈾價將會上升,以刺激高成本鈾礦的開發。
我國天然鈾供需
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共有23座運行的核電機組,裝機容量為20.1吉瓦。2014年新增并網投入運行3座核電機組,分別為方家山1號機組、福清1號機組和寧德2號機組。目前在建核電機組26座,總裝機容量28.5吉瓦。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了紅沿河核電5、6號機組的建設。與此同時,自主三代技術華龍一號的研發為核電創新驅動發展奠定基礎,內陸核電研究論證逐步深入。《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到,2020年規劃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核電仍將保持在建和投運的高峰,整體發展為世人矚目。
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核電用天然鈾保障計劃,主要依靠國內礦山的生產、國際市場采購和海外資源開發。國內礦山受硬巖資源條件限制,大幅提高產量有一定難度。我國在哈薩克斯坦、尼日爾、納米比亞有在產和在建的鈾礦,預計建成達產后能夠滿足部分天然鈾需求。另外,還通過已經簽訂的國際貿易采購合同,這三者結合起來完全可以滿足近期國內的天然鈾需求。
預計至2020年,國內天然鈾生產能力將達到4000噸/年,2025年達5000噸/年,2030年達到5500噸/年。
海外開發獲得的天然鈾,以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現有正在和可供開發的項目為基礎,在不增加新開發項目的情況下,2020年以后的產量情況預測如下。
可以看出2020年前天然鈾供需缺口小可以通過貿易解決,但2020年以后供需缺口會逐漸增加。加大海外開發力度和通過貿易采購來補足該部分可能產生的缺口,保障我國核電長遠可持續發展。
新世紀我國鈾礦勘查的現狀及發展
至今,我國鈾礦地質事業走過了跨世紀的60年,發現和探明了350多個鈾礦床,鈾礦地質勘查取得了巨大成就。
進入新世紀以來的鈾礦地質工作在上世紀45年的基礎上得到了重大發展。近15年來,鈾礦地質工作的基本格局是“主攻北方、兼顧南方”,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以實施鈾礦大基地戰略為首要任務,按照“綜合勘查、系統評價”的基本找礦思路,以發現和探明一批大型、特大型(包括超大型,下同)鈾礦床為主要標志,無論是鈾礦地質找礦成果,還是鈾礦地質理論探索及勘查方法技術創新都實現了新的歷史性跨越。
我國已探明鈾資源特點
我國已經探明的鈾資源狀況大致可歸納為:
一是分布區域廣泛。已探明的鈾礦床,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江西、新疆、廣東、湖南、陜西、廣西、河北、遼寧、四川、浙江等23個省(自治區),其中上述11個省的鈾礦資源儲量約占全國總量的93%(截至2013年底的數據,下同)。因此,空間區域分布廣泛而相對集中,常形成規模較大的鈾礦田和礦化集中區,這些鈾礦田和礦化集中區約占探明鈾資源總量的77%,有利于開采利用。
二是我國鈾礦床數量多,共探明350多個。大型、特大型礦床約占礦床總數的10%,資源儲量占總量的59%。
三是礦床類型較多,以“四大類型”為主。花崗巖型、火山巖型、砂巖型和碳硅泥巖型堪稱是中國特色的“四大類型”鈾礦,占探明資源儲量的90%以上。
四是品位偏低。礦床平均品位在0.3%以上的資源儲量占3.4%。低品位的地浸砂巖型鈾礦一般不影響礦床的經濟性。
五是礦石成分復雜,多種元素共伴生較為普遍。
上述特點反映了我國地質構造背景的復雜性,但我國國土遼闊,鈾資源的總量不比世界上的鈾礦大國遜色,復雜的地質條件也促使其建立起完整的勘查開發理論技術體系。可以說,我國鈾資源的前景有潛在的優勢。
我國鈾資源預測評價的最新進展和成果
2007年,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實施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全國鈾礦資源潛力預測評價工作于2012年基本完成,2013年評審驗收了項目取得的成果。
新一輪的預測評價,把我國鈾成礦單元劃分為4個鈾成礦域、11個鈾成礦省和49個鈾成礦區帶,預測全國鈾資源量為210多萬噸(未包括非常規鈾資源),表明我國是鈾資源較豐富的國家之一。共圈定各類鈾礦預測區342個,其中:A類預測區105個,B類預測區106個,C類預測區131個。預測資源量 5~10萬噸的預測區有6個,3~5萬噸的有7個,1~3萬噸的有28個,其它重要預測區90余個。圈定最小靶區2000多個。
需要說明的是,這次預測評價尚未包括非常規鈾資源,而我國黑色巖系中的低品位非常規鈾資源的分布量大面廣,有待今后做系統的研究和調查評價。
展望我國鈾資源前景,我國鈾礦地質工作程度低的地區和空白區還有很大的找礦空間,重點成礦區帶和鈾礦田(或礦化集中區)潛力大,非常規鈾資源的潛力較大,可以說,我國蘊藏較豐富的鈾資源,有很廣闊的找礦空間。(資料由中核集團地礦事業部提供)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