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舉辦的《世界能源中國展望》發布會就生態與能源,中國能源供需走勢、能源政策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能源安全是戰略問題,事關經濟發展、國際戰略等方面。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涉及的能源問題有兩個方面:改革與發展。
舉辦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對記者表示,為對中國能源供需走勢、能源政策、發展方式和國際合作的分析判斷;同時推進中國參與國際能源論壇的能源對話與信息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召開了這次圖書發布會。
會議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會精神,向國內外能源政策制定者、能源產業、媒體和公眾提供觀察與分析中國能源發展走勢、能源安全局勢、中國與世界能源發展互動關系的獨立視角和判斷;尤其是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氣候變化議程中,對中國能源供需走勢、能源政策、發展方式和國際合作的分析判斷;同時推進中國參與國際能源論壇(IEF)的能源對話與信息交流。
《世界能源中國展望(2014-2015)》認為,政策制定者要回歸能源本性,回歸政策本位,回歸本職。面對新常態,2015年的對內政策重點在提升、規范和落實,引導能源產業、引導經濟和社會發展,引導國際合作;強調能源政策與投資、環保等政策的高度融合;對外政策適應新趨勢、新現實和外部性。“十三五”時期是中國能源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系列新能源政策的展現期,需要更關注建成小康社會的能源問題、多元、平衡和公正需求和現代能源服務。
《世界能源中國展望(2014-2015)》指出,能源產業必須適應面對新常態和2020年和2030年的發展趨勢,徹底反思發展體制、經營機制和戰略與方式;堅信煤炭的未來定位,多元創新、重組和發展“自我革命”,走向清潔、高效和創新的發展道路;探索適合本國新國情的現代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新的能源基礎設施和管理方式。能源產業必須“跳出技術,強化經營;跳出封閉思維,面對監督;跳出產業,走向服務(穩定性、可承受性、公平開放、移動性、靈活性、智能網絡和普遍服務等)。
未來生產和生活方式、民生利益和公眾訴求都與能源轉型、新能源體系、能源服務、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緊密相關。《世界能源中國展望(2014-2015)》倡導,公眾需要增強對能源產業發展的科學認識,公眾要將自己生活態度和生活水平的轉型提升與能源轉型升級緊密結合,需要與政府和產業建立公開公平的對話渠道,形成社會需求與產業發展的市場結合;節能減排治霧霾人人有責;巧用“社會許可”和“避鄰”之策,共享能源革命的成果。2015年核電的大發展尤其需要公眾的配合。
《世界能源中國展望(2014-2015)》強調,中國是全球能源發展的重要變量,也是重構全球能源安全體系的重要力量。而對于諸多外部因素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只巨大的“黑天鵝”。中國與外部世界需要公開、透明和平等的信息交流與對話。通過合作過程,讓中國了解世界的發展趨勢,同時也要推動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更深入地研究中國的國情、中國的能源數據與政策,從而深入認識中國的角色與作用、中國的貢獻和發展趨勢。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