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年,我國核電項目重啟,但僅限于沿海核電,隨著沿海核電發展空間日益縮小,核電發展重心由沿海向內陸轉移是必然趨勢。
中國政府實現對外允諾“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20%”的發展目標,需要以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為支撐,而按照目前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的發展速度,該發展目標還存在較大缺口,而核電是填補缺口的不二之選。
2014年11月發布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顯示,中國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提高到20%左右。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預測,203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60億噸標煤左右。非化石能源占20%,意味著非化石能源的供應量要達到12億噸標煤左右。
目前,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以及核電是中國主要非化石能源,根據各類清潔能源的貢獻和最大潛力來看,到2030年,它們規模分別達到5億、4億、3億、0.2億千瓦,折合標煤分別為2.9億噸、4.2億噸、1.2億噸和0.4億噸,剩余3.3億噸的缺口則需要由核電來填補。
由此倒推,核電裝機容量要達到1.5億至2億千瓦,才能有效支撐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20%這一目標的實現。
發展核電的需求是明確的,怎么樣達到預期目標是大家議論的焦點。隨著2月份遼寧紅沿河核電站5、6號機組獲批,國家層面對核電的態度已經變得清晰,但內陸核電項目還沒有動靜。
“我國絕大部分國土面積在內陸,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增速的放緩、發展模式的轉型、廠址資源的枯竭,沿海核電發展空間日益縮小,核電發展重心由沿海向內陸轉移是必然趨勢。”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主席陳求發在談到發展內陸核電問題時表示。
中國核電機組57%的運行指標達到世界前十分的水平。可以說,中國核電機組的運行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去年中廣核的11臺核電機組的安全運行情況非常好。這有效支撐了中國核電可以在內陸規模化發展。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