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借船出海”的歷史作用不能否定,但其局限性、不可持續性也是明顯的。13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不能把自己的命運都系在西方發達國家褲腰帶上。中國核技術發展,必須堅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主的路子,這事關國家安全利益需要。
60年來,中國核工業成功研制原子彈、氫彈和核潛艇,實現核電自主化、系列化、規模化發展,根基就是自主創新。幾年前,我國核電發展是依靠自主研發,還是直接引進國外三代技術,是有爭議的。技術之爭實為利益考量。特別是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暴露了核電技術在預防和緩解多重災難疊加情況下的設計弱點,核安全被寄予更高要求和期望。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核工業做出對全部在建和運行核電項目進行安全檢查,并按照國際安全標準進行了安全改進,與此同時,根據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立足于依靠自己力量來實現核電技術的升級換代。于是,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品牌“華龍一號”應運而生。這樣做,是對國家、對人民、對人類高度負責,也體現中國核工業人的雄心壯志和歷史擔當。
著眼我國核電工業今后更好發展,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
一是下大力做好消除民眾心理障礙的宣傳工作,推動中國核電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發展。盡管核電“走出去”已成為國家戰略,但相當一個時期中國核電的最大市場還在國內。一方面,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另一方面,開拓和加快內陸核電發展,在區域布局上逐步超越沿海核電,也應是中國核電市場更廣闊的可期前景。
做好公眾溝通工作,要靠宣傳到位,贏得信任。在國際競爭較量背景下,當下中國圍繞經濟發展道路爭奪民心的輿論戰客觀存在,不重視就吃大虧。必須切實抓住民眾心理糾結點,有的放矢解扣子。如民眾對核電擔憂主要集中為“三核”問題,即核廢料處理、核事故應對和核打擊防護(指恐怖襲擊或戰爭打擊核設施)。要運用新穎有效的傳媒手段、技巧和辦法,傳播科學,澄清事實,消除各種誤解。
二是從中國核電發展的客觀要求出發,正確把握國家核工業體制及企業改革的特點和方向原則。核工業地位特殊、位居要害,是國家政權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中的安全基石、戰略命門,如何改革非常敏感。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戳穿很多謊言,暴露出日本官商勾結欺騙社會,為私人資本利益服務的問題。中國不能重蹈覆轍,必須在改革中把穩方向盤。
從產業特點和發展戰略考慮,核工業改革應著眼“四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加強我核戰略力量,有利于提高核能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有利于“走出去”打天下,有利于黨對國家核安全的有效掌控和社會主義政權的長治久安。在這些原則下,目前“聯合”比“混合”更重要,“統”比“分”更緊迫。上世紀80年代起陸續形成的我國核工業分散內耗、重復建設的狀況亟需改變,應盡快通過改革,加強資源整合,聯合壯大力量,統一協調,以利實現國家戰略。千萬不要在改革中趕浪潮、圖形式,干“為混合而混合”的事。核軍工和民用的核心科研生產企業技術密級高、軍地通融性強,不可簡單分割,必須堅持國有獨資;其他企業如需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實行混合制爭取上市,也必須保證國資絕對控股,把中國核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國家控制力、抗風險能力擺在突出地位;在改進公司法人治理機制中,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強黨的領導,充分體現民主管理優良傳統,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企業制度。
說到底,自己的企業才能造自己的船,自己的船才能自主出海。我們期盼承載著人民重托、戰略重任的中國核工業航船乘風遠行。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