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心中都有個“雷鋒”
農歷臘月二十三,鎮海煉化煉油二部“一米陽光”志愿隊驅車100公里趕到紹興看望病退職工張德法。老張拉著他們的手反復說著一句話:“30年了,如果沒有大家的關心,我這個單身漢早就沒了?!?/p>
鎮海煉化有扶貧、助教、環保和其他公益等39個志愿服務隊。2000多名志愿者跨越老中青,活躍在鎮海煉化各個角落,用他們的善行溫暖著這片土地,激活每個人心中的“雷鋒”。
“要開展‘為您服務’‘做萬件好事’活動,為公共事業服務,為人民服務。”1977年,鎮海煉化第一次團代會報告莊嚴寫道。此后的38年,鎮海煉化通過完善志愿服務體系,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讓志愿服務活動代代相傳,從未間斷。因為志愿者在服務時佩戴紅色青年志愿者帽,所以職工家屬就稱他們為“小紅帽”。
每年“3?5”學雷鋒紀念日前后,鎮海煉化都會聯合社區舉辦大型“為民服務”廣場活動,每年服務社區居民超過4000人次。志愿者發放服務卡、名片,提供各種志愿服務,如今“新新家電維修所”“飛騰電腦維修”等已成為志愿服務品牌。
“那些年,和孩子們共度的時光是最珍貴的青春記憶。”已到中年的志愿者鐘益君感慨良多。20世紀90年代,鎮海煉化團委組織20個基層團組織與幾所山村小學開展結對子活動。余姚市四明山鎮中心小學位于海拔700米的深山里。山路十八彎,許多志愿者在兩個小時的山路顛簸中頭暈嘔吐,但這仍阻擋不了對孩子的關愛。他們認捐“希望班”,幫助附近的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忙到很晚才回家,自己的孩子卻笑著說“雷鋒爸爸回來了”。
愛心一直在延續。今年是鎮海煉化“多背一公斤”志愿服務隊送書到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第7個年頭。志愿者行走千余里,與鄞州百梁天成希望小學、奉化武嶺小學等5家農民工子弟學校建立聯系,不僅送書,還成為校外輔導員,為孩子們上課。
圍繞“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主題,鎮海煉化完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組織設計載體活動,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
鎮海煉化社區75歲以上老人906人,高齡和空巢老人越來越多。2012年,鎮海煉化組建平均年齡超60歲的“銀齡”志愿服務隊,招募社區相對低齡的老人參與公益活動。目前,社區已有41名老人與“銀齡”志愿者結對。
王冬梅和黃玲娣是鎮海煉化退休工人。當年錯過招募時間后,她們專門找到社區要求報名當“以老助老”志愿者。與87歲的空巢老人翁照美結對后,3個人成了形影不離的老姐妹。去年底翁照美兩次住院,王冬梅和黃玲娣連續幾周買菜做飯送到醫院一口口地喂她吃。王冬梅說:“我們也要老的,那時希望身邊有個伴兒,趁著我們還算年輕,能幫一點是一點。”
讓老王給你拾掇拾掇
2月14日,這一天可把王存三忙壞了。一大早就被手機鈴聲吵醒,他接完電話,拿起工具箱跑了出去。
原來,中原油田盟城小區新盟里的黃漢德老人送小孫子去補習功課,三輪車壞在半路上,得馬上解決。
54歲的王存三是中原油田第八社區管理中心物業一區環衛綠化隊中隊長,比起王存三這個大名,人們更喜歡稱他老王。
這個老王可不簡單。2014年12月,“中國好人榜”公布當月候選人名單,王存三因為組建“老王幫你修”志愿服務隊、關愛空巢老人十年如一日而名列其中。
老王三下五除二幫黃漢德修好車子,總算沒耽誤孩子上課。
他回家洗個臉,來到隊里值班。剛到隊上,氣還沒喘勻,一位老人站到他面前。這位老人也是住在新盟里的居民,家里馬桶堵塞,到隊里找老王求助。
“快過年了,本來不想麻煩你,可是自己修不好。”老人邊說邊不好意思地搓著手。
老王拿上專業工具對老人說:“走!”
來到老人家里,老王像往常一樣脫掉鞋子,穿著襪子就走到衛生間。老人看到這里一個勁兒說“不用脫”,說著拿起老王的鞋子走進衛生間,非讓老王穿上。老王說:“不冷,別弄臟了家里的地?!崩贤蹰_始工作了,老人就一直拿著鞋子在旁邊,幾次抓住老王的腳要給他穿上鞋,都被拒絕了。十幾分鐘后,馬桶疏通了。老人拿出一條嶄新的毛巾讓老王洗洗手、擦把臉。
“大爺,以后可別這樣見外了,有啥事盡管給我打電話?!迸R走時,老王給大爺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
盟城小區是個高齡化的小區,光7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700多人。這些老同志特別是空巢老人,遇到緊急情況找誰幫忙呢?
2005年,王存三與5名有專業技術的同事組建“老王幫你修”志愿服務隊,專門為社區老人提供電焊、維修等志愿服務。除了隨叫隨到的維修服務外,他們還在調研后,為10位生活不能自理、孤寡、空巢老人建立檔案,作為長期幫助對象,定期上門服務。
老王還制作了一批“老王幫你修”名片,把自己的手機號也印在上面,紅底黑字。老王說,這樣顯眼,眼神不好的老人能一眼瞅到。
名片發下去不久,王存三的電話成了專屬熱線,服務隊接到的活兒更多了。為了兌現24小時開機的承諾,一向節儉的老王又去買了新手機,留著備用,就怕哪天老人打不通電話著急。
隨著女志愿者的加入,“老王幫你修”志愿服務隊又增加很多項目。男志愿者電焊、維修,女志愿者幫老人收拾家務,縫縫補補、洗洗涮涮,陪老人嘮家常。
10年來,服務隊累計為小區居民做好事1000多件,志愿服務者的人數也從6人發展到如今的20余人,成員大多是隊里的同事。
現在,盟城小區一些老人家里物件壞了,有人會說:“讓老王幫你拾掇拾掇?!?/p>
“志愿服務讓我很享受”
“志愿服務讓我很享受。”說這話的是天津石化化工部質檢車間青工張天航。
從醫院出來,他騎著電動車一路狂奔到石化生活區的小廣場。外出采買年貨的人絡繹不絕,“天津石化青年志愿者服務”的橫幅附近,更是里外三層圍滿社區居民。
“小白,有活動咋沒通知我呢?”張天航一邊停車一邊問迎過來的公司團委干事白玉杰。
“你今天不是要透析嗎?”
“透析結束了。既然來了,就派活兒吧。”說完他就加入志愿者服務的行列。
從當初的學雷鋒活動到如今的青年志愿者服務,39歲的張天航可以稱得上是元老級的“粉絲”。隊員一撥撥更替,他就是矢志不渝。一句“志愿服務讓我很享受”,陌生人聽了可能會不解,熟悉他的人頓生感慨。
“他就是個熱心腸?!碧崞饛執旌?,PTA車間的小劉打開話匣子,“那天下班的路上,遠遠看見一個人正在費力地搬東西。走近一看,是張天航。他想把一個挪開的水泥井蓋恢復原位。他那時大病初愈,哪兒搬得動啊?!?/p>
“看著我們搬,他不甘心地站在一邊,嘴里還念叨,施工的人忘了放回去,正在馬路中間,天又黑了,太不安全。像這樣的事他做得太多了?!毙⒅两裉崞饋磉€是又心疼又生氣。
2004年,張天航患尿毒癥,但只要身體允許,依然參加各種志愿活動。“以前,學雷鋒是發揮自己的特長幫助別人,這次得病那么多人來看望我,還給了我很多幫助。我想,大伙兒的關愛讓我特別幸福,我要把對他們的感謝回報給更多的人”。
曾經懊惱沒能加入天津市志愿者協會的張天航,在病床上想明白一件事,身份并不重要,只要你有那份心,做公益隨時隨地。
“有人說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其實我們的志愿服務是貫穿全年的?!避囬g、廠部、公司團委、離退休中心,哪家有活動他隨叫隨到;活動圈子也從公司內部向社會延伸,拍照、募捐、服務,只要能做的他來者不拒。
看著兒子東奔西走,母親心疼了,勸他在家好好養病比啥都好。還是父親懂兒子的心思:“讓他閑下來,他更難受。只要兒子愿意,咱就支持。”
張天航真的很享受這個過程。他用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讓更多的人受益,一個笑臉、一聲謝謝都會讓他特別滿足,更何況還有那么多一路同行的人。
“只要我的身體允許,志愿服務就會一直做下去。”張天航說。
微信愛心接力
近日,上海石油零售奉賢分中心黨支部書記翁瑋蓉收到一位媽媽送來的錦旗,上面“真情援助,愛心永存”的字樣表達了她的感激之情。她是小路易的媽媽。事情還要從一條微信說起。
前些日子,奉賢分中心黨員沈軍冬在微信中看到一篇題為“愛在奉賢,我們為小路易獻出一分愛”的文章。文章講述了一個名叫路易的5年級學生,3歲起就身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至今仍積極與病魔做斗爭,而且他的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隨著病情加重,他不得不休學住院治療,巨額醫藥費讓這個家庭舉步維艱。
這條微信讓沈軍冬的內心起了波瀾:“我要幫助這位小朋友?!彼麑⒋宋霓D發到朋友圈,沒想到在奉賢區加油站站長和好友中引發共鳴,大家都紛紛表示要獻上愛心。金泰加油站站長陳美英索性在微信群中提議:“請小沈發動一下大家,我們一起來幫助這個小朋友?!狈钚录佑驼疽嗾鹃L立即響應:“我報名,別忘記老哥一份!”
“我是黨員,我捐200元?!?/p>
“我捐50元,我愛人也捐50元?!?/p>
第二天,小沈就把大家的建議告訴了分中心的黨委書記翁瑋蓉。翁書記當場表示也要獻出自己的愛心。于是,這個原本由站長自發組織的為小路易捐款的活動,被奉賢黨支部接過愛心接力棒。
在黨支部的倡議下,只用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分中心總計有119名員工為小路易捐出愛心善款近萬元。
一周后,翁書記將這筆善款交到小路易媽媽手中,小路易的家人非常感動,于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就是想為那些孩子多做點事
王珉總是覺得自己時間不夠用。作為齊魯石化運維中心煉油電氣車間的一名普通職工,工作之外的時間,他得算計著來。轉眼一年又過,時間都去哪兒了?他有些發急,翻翻日記,心里能踏實一點。
他的日記里記錄著1月沂源縣張家坡小學更換了54套桌椅。購買這些桌椅的錢,是王珉通過新浪的“微公益”平臺,向全國各地募捐得來的。募捐的錢略有剩余,他又給在校的每個孩子買了一副手套作為過冬的禮物。捐贈的場面很熱鬧,孩子們喜笑顏開地戴上小手套,齊刷刷地舉著手跟他示意。盡管之前為這些桌椅忙了3個多月,過程實在曲折麻煩,但此刻他覺得那些辛苦值了。
5年前,他成為“新浪揚帆計劃”第一批基層志愿者。第一批一共10人,他是第一號,編號101,他為此暗自鼓舞。該計劃是通過捐贈課外書等活動,幫助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增長見識的公益助學項目。
做志愿者的5年,王珉幫山東省的9所貧困小學與新浪揚帆計劃建立定向聯系,占新浪揚帆計劃捐贈山東學校數量的一半。這些學校是他一家一家跑來的。
他越跟孩子們接觸,就越覺得自己有責任幫他們打開眼界,讓孩子們從閉塞貧困的環境里走出來,成為一個個強心健骨的人。他想,我要讓孩子們有書讀,擁有更多好的課外書。他給孩子們寫信:“好好讀書,讀書能改變命運。書可以成為你最好的朋友?!?/p>
王珉還記得17年前,他通過“希望工程”得到一個貧困生的消息,騎車走了100多公里到一個偏遠的村子去看望那個孩子。在回去的路上,王珉默默回味著心里暖融融的感覺,感受到自己如此有價值的存在。這滋味這些年竟一直吸引著他。他意識到這輩子跟公益這件事分不開了。做公益對于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近幾年,意識到單憑自己的力量不夠,王珉開始主動跟國內部分公益機構聯系,比如新浪揚帆計劃和寶馬愛心基金,通過網絡和公益平臺,獲得更多的幫助。他試圖將人們的愛心凝聚起來,流向那些需要愛和支持的孩子。“就是想為那些孩子多做點事”。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