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鐵路、核電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分析認為,促進重大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是我國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現出口升級、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
重大裝備“走出去”近來已被多次提及。2014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力度,護航中國企業、中國裝備走向世界。在多個國際場合,國家領導人也在推動中國裝備和技術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我國為何高度重視重大裝備“走出去”?1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我國重大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開展產能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不僅是擴大國際投資經貿合作的重要機遇,可以形成新的外貿增長點,也是國內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
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看來,推動中國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的核心理念,就是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他說,近年來,全球經濟已經出現了全球價值鏈的新現象,跨國公司向全球公司轉變,把原有的企業價值鏈延伸到全球,形成了全球產業鏈,以更好地開發、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
從國內產業發展看,我國在高鐵、核電等領域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國際競爭力,“走出去”是產業發展的階段特征和必然需求。以高鐵為例,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世界先進的高鐵集成技術、施工技術、裝備制造技術和運營管理技術。目前中國正與美國、俄羅斯、巴西、泰國在內的28個國家洽談高鐵合作項目,與俄羅斯和泰國已經簽署了高鐵合作意向書。
推動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也是打造外貿新動力的迫切需要。據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介紹,盡管當前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但比較成本優勢正在發生變化,包括勞動力、融資等經營成本持續上升,資源環境的約束加大,我國傳統的產業競爭優勢在削弱。
與此同時,裝備制造業正逐漸成為我國出口的重要增長點。2014年,鐵路機車、通信設備出口增速超過10%。
專家分析,在這種背景下,要以中國裝備“走出去”為突破口來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同時推動更多高附加值的中國制造、中國標準到國際市場競爭,促進國際產能合作,以此實現出口升級和產業升級。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