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躍躍欲試到一度停滯,中國核電事業命途多舛。隨著《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的發布,中國政府支持核電的態度開始明朗化——2%,這是目前我國核電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看來,如果不是2011年福島核事故的發生,中國的核電發展應該不是現在這種場景。
我國當時掀起一輪“核電熱”,幾乎所有省份都對發展核電躍躍欲試,但就在福島核事故后不久,即被國家緊急叫停,核產業發展一度陷入停滯狀態。
此后,關于核電重啟的爭議一直持續至今。不過,就在幾天前,事情似乎出現了轉機。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和國防科工局日前聯合發布《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這是我國首次發布與核安全相關的政策聲明。
業內專家表示,與前期政府猶豫不決的態度相比,中國政府支持核電的態度開始明朗化。
內陸還在等“路條”
據葉奇蓁透露,湖南桃花江、江西彭澤、湖北大畈3大內陸核電站已經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所耗費用接近100億元,目前正在等“路條”。
“現在政府層面還有些猶豫。”葉奇蓁說,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核電站都在內陸,中國為什么不能?“依照目前的技術水平,我國已完全具備核電發展條件。”
“一些學者和專家說內陸水資源短缺,不適合建核電站,但火電廠用水不比核電廠少。”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趙柱民說。
2%的能源結構占比,這個數字,無論是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還是葉奇蓁眼中,都實在是太不起眼。葉奇蓁列舉了一組數據:法國的核電占比高達77.7%,韓國是34.6%,俄羅斯是18%……在他看來,中國核電發展的空間還相當大。
“核電是安全的。”這句話,葉奇蓁已說了很多次,但很多時候隨即被業界的質疑和聲討淹沒。
據統計,目前中國已投運核電機組22臺、在建機組26臺。
“我國核電站年負荷因子都在85%以上,運行非常穩定。”此外,葉奇蓁說,我國未發生過國際核事故分級在2級及2級以上的運行事件。也就是說,在縱深防御上,國內核電站也沒有問題。 對于在建的核電機組,趙柱民說,新建機組采用的都是三代核電技術,執行的也是最高安全標準。
原子能法亟須出臺
走走停停,搖擺不定,已成我國核電發展的常態。在葉奇蓁看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核電未獲得國家法律層面的最高保護。
從2014年開始,有關核電重啟的消息不絕于耳。從國家能源局同意福建福清5、6號機組工程調整為“華龍一號”技術方案,到國務院提出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在業界眼中,這些預示著核電重啟進入倒計時階段。
按照我國核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運行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接近當前美國水平。
核電發展或迎來噴發之勢?等待良久的業界充滿期待。
不過,葉奇蓁卻向記者再次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如果不能從國家戰略層面出臺原子能法,核電發展規劃的完成將得不到保證,有可能會再次因為各種因素而被終止。”
立法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我們目前正在做這個工作,希望能總結幾十年的運行經驗把它批下來。”葉奇蓁說。
基礎研究要跟上
核電發展抑或迎來熱潮。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卻開始潑起了“冷水”。“我國核電基礎研究比較薄弱,核電長遠發展目標和路線圖的相關論證還不夠深入,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發展沒有協調配套。”杜祥琬說。
在他看來,熱潮之下,人們很容易將關注點聚焦在核電站上。但事實上,核電建設是一個全產業鏈的問題,從前期的燃料到后端核廢料的處理,甚至到后期核電站的退役,都要認真研究。
杜祥琬說,發展核電就像下棋,必須要有前瞻性,有縱深安排,不能只看當前。“臨陣磨槍是來不及的。”
目前,中國工程院正準備進行相關研究,建議加強基礎研究,讓中國的核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一哄而上,風險很大。對此,趙柱民也表示,核電發展必須冷靜思考,不能操之過急。“很多事故不能被簡單地歸結為技術問題,也包括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此外,也有專家表示,從國際趨勢來看,必須從現在開始思考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不僅僅注重規模。
“歐洲和美國已經不打算發展核電,現在要開始考慮提高能源效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與核能工程學院教授竺禮華說。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