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14日從國家核安全局獲悉,國家核安全局正在全行業開展展核安全文化宣貫推進專項行動,以確保核設施安全穩定運行和輻射環境質量安全。
“這項行動將持續一年。”在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和國防科工局14日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核安全局副局長、環境保護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郭承站介紹,此次專項行動有兩個特點,一是做到兩個“全覆蓋”,即覆蓋全體持證單位,覆蓋所有骨干人員;二是落實兩個“零容忍”,即對隱瞞虛報“零容忍”,對違規操作“零容忍”。
國家核安全局介紹,目前中國已投運核電機組22臺,在建機組26臺,在建規模居世界首位。運行核電機組保持良好安全業績,從未發生二級及以上事件或事故,在建機組質量受控。 在核技術應用方面,我國在用的放射源11萬余枚,在用射線裝置近13萬臺(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核技術利用國家之一。近年來,放射源事故發生率逐年降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6起/萬枚源下降到現在的1起/萬枚源左右。
按照我國核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運行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接近當前美國水平。
14日,環保部首次全面向社會發布全國輻射環境質量報告。環保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副司長趙永康介紹,我國歷年來的監測結果表明,全國輻射環境水平沒有明顯變化。
其中環境輻射水平處于本底漲落范圍內,運行核電廠周圍環境輻射水平總體未見明顯變化,周圍自動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均在當地天然本底水平漲落范圍內;氣溶膠、沉降物、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各種環境介質中除氚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與歷年相比均未見明顯變化。
趙永康介紹,秦山核電基地周圍環境空氣、降水、地表水、井水及部分生物樣品中氚活度濃度,大亞灣/嶺澳核電廠和田灣核電站排放口附近海域海水中氚活度濃度與核電廠運行前本底值相比有所升高,但對公眾造成的輻射劑量遠低于國家規定的劑量限值(約為劑量限制的千分之一)。
國家核安全局14日發布的最新監測結果顯示,根據2014年統計出來的數據,截至第3季度,監測結果與2013年相比,無明顯變化。
“我國目前還沒有發生對核安全有明顯影響的事件。”核電安全監管司副司長湯搏說。
“許多人只知道我們頒布過核電發展規劃,其實,在同一時間,我們還頒發了核電安全規劃。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必須按照確保環境安全、公眾健康和社會和諧的總體要求,把安全第一的方針落實到核電規劃、建設、運行、退役全過程及所有相關產業。”國家能源局核電司處長榮健在發布會上說。
對于公眾普遍關心的我國核電發展這么快,監管能力能否跟得上的問題。郭承站介紹,我國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權利與義務并重、自主與協作并重、治標與治本并重”,并向國際社會做出了“我國將堅定不移增強自身核安全能力,繼續致力于加強政府監管能力建設,加大核安全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源投入力度,堅持培育和發展核安全文化”的承諾。
“我國核電的監管能力正在不斷提升。”郭承站舉例說,核安全局從原環保總局的一個司,發展為一個局,又演變成3個司和6個下屬機構,人數超過600人。“隨著核電建設的發展,必須提前強化核安全監管能力的建設。”郭承站說。
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日前首次聯合發布《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聲明》稱,核能與核技術利用是人類社會現代科技文明發展的成果,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核安全是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發展的生命線,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14日的發布會上,核安全局專門給記者們提供了一疊核電科普資料。“拜托大家將核安全的常識傳遞給公眾。眼下,普及核電的常識已經十分緊迫。”郭承站對記者說,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公眾談”核“色變。有專家在此間表示,對于核安全問題,有關部門和專家的表態也很謹慎。
核安全局通報稱,目前我國核電企業核安全文化建設不足的問題突出,一些弄虛作假、違規操作的不良現象依然存在。雖然通過監管部門的監督執法和企業的有效整改,這些問題大大減少,但要從根本上杜絕這些現象,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核安全文化建設。
趙永康介紹,全國人大已著手開展核安全立法,計劃于2016年將草案提交審議。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