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云山、張高麗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318項成果、8位科技專家和1個外國組織。中國石化此次共獲12項獎勵,其中4項為一等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3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在國家授獎標準提高、授獎數量減少的形勢下,中國石化2014年獲獎數量遠超歷史水平,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成績斐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石化的一位一線工人--江蘇油田分公司高級技師田明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登上了國家科學技術最高領獎臺。
此次中國石化斬獲4項一等獎。一是“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由中國石化勘探分公司、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共同完成;二是“西北油田超深井超稠油開采”項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由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等共同完成;三是“極端條件下重要壓力容器的設計、制造與維護”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由中國石化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參加完成;四是“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由中國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參加完成。
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指導了我國首個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氣田、我國第二大酸性氣田——元壩氣田的發現,證實了我國7000米以下油氣勘探的巨大潛力,是繼我國首個特大型整裝海相高含硫氣田--普光氣田建成投產后,在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方面取得的又一成果。元壩氣田已探明天然氣儲量2194億方,氣藏平均埋深約6700米,具有超深、高溫、高含硫、多壓力系統、氣水關系復雜等特點,是世界上罕見的超深高含硫生物礁氣田,也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氣田之一。2014年12月元壩一期17億方凈化氣產能已正式投產,預計2015年底將累計建成產能34億方,這對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緩解國內天然氣供應緊張的局面,加快節能減排和大氣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黏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項目國內首次系統攻克了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開采世界級難題, “盤活”了塔里木盆地數十億噸儲量,也為遼河油田等國內外同類油藏的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借鑒。世界稠油資源占總油氣資源量的53%,因其開采技術難度大、成本高,目前動用有限。塔河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3.3億噸,其中超稠油儲量達7.5億噸,有效開采超稠油是實現國家西部能源戰略的重要支撐。超稠油具有“兩超三高”的特點,即超深(埋藏深度5300-7000m )、超稠、高鹽、高硫化氫、高含瀝青質,常溫狀態下呈瀝青狀,從地層流入井筒上升到3000米左右后就失去流動能力,無法采出,國內外無成熟技術可借鑒。中國石化用3年時間(2008年-2011年)攻克了這一難題,實現和加快了超深井超稠油的高效開采,目前塔河油田原油年產量已經超過700萬噸。同時,項目綠色環保,深度脫硫及自循環硫磺回收技術使硫回收率高達99.95%,實現了硫化氫零排放全回收,保障了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的生態環境和人身安全。
極端條件下重要壓力容器的設計、制造與維護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提升了我國重要壓力容器的自主設計制造能力,已在石化、化工、燃氣等領域廣泛應用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壓力容器等承壓類特種設備廣泛用于石化、化工、電力、冶金、燃氣及國防軍工領域,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近年來壓力容器逐漸向高溫、深冷、復雜介質腐蝕等極端服役條件,超大直徑、超大壁厚、超大容積等極端尺度方向發展,傳統設計制造與維護技術面臨嚴峻挑戰。項目團隊歷時近十年攻關攻克了這一難題,據不完全統計,技術成果已在中國石化南化公司、鎮海煉化、揚子石化等40多家大型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細化工等企業,500多套裝置、8000多臺壓力容器上應用,為我國千萬噸煉油、LNG集輸、大型煤化工、戰略石油儲備等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長壽命、高可靠性的重大裝備,保障了裝置長周期安全運行。通過推廣應用,近三年取得直接經濟效益約32.8億元,間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為顯著。
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為連接煤化工與石油化工提供了技術途徑,對我國實施石油替代攻略、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烴是重要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是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石,其傳統生產技術強烈地依賴于石油資源。如今石油資源的匱乏和供需矛盾日漸突出,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和相關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而我國煤炭資源則相對豐富,發展以煤為原料制取石油類產品的煤化工技術,實施石油替代戰略,是關系到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和能源安全的重大課題。該技術項目攻克了與催化劑和工藝技術相關的一系列科學難題,掌握了煤制烯烴的關鍵核心技術甲醇制烯烴,實現了我國甲醇制烯烴核心技術及工業應用“零”的突破,成功連接了煤化工與石油化工。
中國石化高度重視科技研發工作。董事長傅成玉在中國石化2014年科技進步工作視頻會議上強調,中國石化要加快轉型發展、實現產業升級、打造國際競爭力,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4年,中國石化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深入推進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這對公司應對當前面臨的困難挑戰、打造長遠競爭力、實現世界一流,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
目前,公司擁有8家直屬研究院、10家分院,形成“一個整體、四個平臺、統一計劃、集成開發”的科技創新體制,形成油氣勘探開發、石油煉制、石油化工、戰略新興技術四大技術平臺,并建立了日益緊密的產銷研、產學研結合機制。
近年來中國石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領域碩果累累。截至2014年底,中國石化累計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432項,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6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64項;累計獲專利獎77項,其中金獎17項,優秀獎60項。
閔恩澤先生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閔恩澤先生因解決了困擾我國數十年的硅鋁小球催化劑在干燥過程中破損的難題,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是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學家,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石化科技界的泰斗,是我國煉油催化技術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目前,全國共有25位杰出科學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閔恩澤院士是其中之一。
普光氣田安全高效開發獲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03年,中國石化在川東北發現了普光氣田,氣田已探明儲量4122億方,這一勘探成果獲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普光氣田“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及工業化應用”榮獲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普光氣田是中國迄今探明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整裝海相高含硫氣田,是國家“十一五”重點工程“川氣東送”工程的主供氣源。投產后社會經濟效益顯著,至目前外輸天然氣累計超300億方,年產量超過100億方,可滿足4000萬戶居民一年日常生活用氣需要,為長江沿線提供了持續不斷的清潔能源。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