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悅)中石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又有最新進展。界面新聞記者獨家獲"/>
(楊悅)中石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又有最新進展。界面新聞記者獨家獲悉,中石油已經敲定了2家局級單位油田作為試點,各拿出35%的股份引入民營資本,預計在明年1月對外正式公布。
接近中石油方案制定者的人士透露,中石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攬子計劃,除了上述已經敲定的2家油田,中石油混合所有制試點進程仍處于“拿方案”階段。此次中石油主要以上市的中石油股份公司(601857.SH/01857.HK)資產為主進行“混改”,油田、管道、銷售主要板塊都將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例如遼河油田和吉林油田,混改方向以合作區塊為主,塔里木油田、玉門油田的混改方向則合作勘探為主;銷售板塊則計劃以新疆部分區域化工銷售和成品油銷售為改革試點,管道板塊的混改方案則在5月就已公布。
一位中石油的合作企業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中石油旗下共有16處油田,曾提出的甘肅玉門油田、青海油田的混改方案陷入停滯,吉林油田一直呼聲最高,而另一處油田則可能是大港油田。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去年以來國資改革的重頭戲,各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都在制定混改方案。上述人士指出,中石油拿出的上述業務都屬于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的“價值洼地”——多屬于上市板塊盈利能力較低的業務。
早在1998年,中石油集團公司為上市開始進行板塊分拆,當時效仿BP、殼牌等國際石油巨頭進行瘦身,對各大油田進行主、輔業分拆。將勘探,銷售,煉化和管道、化工銷售等優質資產打包放入股份公司進行上市,其他油田輔業資產仍留在集團公司內。將油田都一分為二,主業部分劃歸上市公司旗下,輔業部分劃入集團公司。以吉林油田為例,1999年10月,吉林油田重組為中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和吉林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前者屬于上市公司,獲得了采油廠、二級銷售公司、勘探院等優質資產,后者則包括非主營業務、后勤公司、學校、醫院、富余人員和企業債務等存續公司留在中石油集團。
中石油內部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今年年初,由發改委牽頭,組織“三桶油”集體商議混改方案,中石油規劃計劃部、生產經營部、總裁辦,以及外聘專家均參與配合發改委收集信息。“發改委對中石油進行了一次大范圍的資產摸底,對盈利、虧損資產都進行分類匯總。”
該人士透露,中石油旗下共16處油田,考慮原則是以虧損油田,即“產不出油”的油田進行民資引入。他認為這對站在“玻璃門”外的民營資本足以形成誘惑,“至少是個敲門磚,”他說,“不能只看眼下,何況油田包括油建、地球物勘、鉆井、修井、試油、測井等輔業資產。”
“吉林油田是16個油田中最差的油田之一。”上述合作企業人士透露,吉林油田規模中等,2013年油氣當量約687萬噸,產量處于下降期,探明儲量所剩無幾。吉林油田也是2013年中石油腐敗窩案的重災區,媒體報道吉林油田的管理層將不具有開采價值的低品位區塊對外招標,進行合作開發,以此進行權力尋租。地跨津、冀、魯3省市的大港油田,也在16個油田中排名靠后。
相比今年5月掛牌出售東部管道公司100%股份的舉措,此次出讓油田35%的股份出讓顯得溫和許多。彼時中石油出售東部管道公司力度之大,業內外皆一片震驚。外界指出,100%出售股權,顯然已跨越混改范疇,邁入剝離地界,中石油內部一位長期從事管道業務人士亦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看不懂為何中石油將核心資產拱手讓人。
中石油拋出的橄欖枝,也非一般企業能接得住的。東部管道公司是以西氣東輸一線、二線相關的資產及負債進行設立,根據畢馬威會計事務所審計,截至2013年底,中石油東部管道總資產約817億元,總負債527億元。《財經》雜志8月曾撰文指出,成立并出售東部管道公司或成為自擺烏龍,因高層不同意見而擱淺,也因此進行重大調整。
在此期間,有外媒報道稱,中石油東部管道公司仍由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等機構認購。中石油亦未對此做出回應。
另一家國有石油公司高級研究人員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政府高層對此次“混改”意圖在于縮短產業鏈,認為中央企業大而全、不精不專,因此鼓勵在產業鏈個別環節進行拆分,開展混合所有制試點。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