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人大都知道吳忠市有一家“吳忠儀表”。歷經波濤洶涌的市場錘煉,“吳忠儀表”已不知不覺被世界熟知,令同行們肅然起敬。
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如今的輝煌,離不開一個伴隨企業一起成長的人,他就是現今公司總經理馬玉山。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五年一屆的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大會上,馬玉山與全國其他98名精英,榮獲“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這在寧夏,是一個了不起的榮譽。
記者昨天在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看到,一組組大小不同、奇形怪狀的閥門鑄件,并非外人想象得多么“精密”“高端”。但是,馬玉山卻給它們非同一般的地位。他告訴記者,這些融合了歷代儀表技術工人智慧的“鐵疙瘩”,已經帶領“吳忠儀表”走在全國前列,成為龍頭老大,與歐美國家領軍企業一拼高下。
這些成就的取得,不得不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馬玉山1991從吉林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吳忠儀表。“當時企業的氛圍特別好,大家都是帶著問題在工作,技術難題成了大家快速成長的階梯。在我40歲前,沒有一天不在辦公室熬夜學習,不在車間與工人加班,哪怕是大年三十。”馬玉山回憶。
馬玉山很快成了技術骨干,獨立承擔科研項目。可是,后來的幾年并不輕松,似乎都是命運的安排,要讓他經受一次又一次考驗和磨難。
1996年的一天,馬玉山被派往大連一客戶車間,解決控制閥售后故障。剛進車間,他便一眼認出這款故障控制閥是自己親手設計的。問題不在于設計,而是生產加工。“如果換新的,客戶每天損失幾百萬,只能硬著頭皮現場解決。”這件事,讓馬玉山認識到企業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性。
如果這是一次意外,那么1998年由馬玉山帶隊研發的我區一水利工程用的水閥,讓他真正嘗到了技術不過關帶來的負面影響。由于對客戶要求沒有完全理解,以及對水利工程閥門經驗不足,使得第一次現場試用時,控制閥失控,黃河水飛奔而出。那一刻,馬玉山面紅耳赤。隨后,便是不分晝夜的再研發。
“雖然現在我很少在一線參與具體操作,但在評審項目時,我一眼就能看出各項參數問題和設計漏洞。”技術起家的他已經對任何新款控制閥的邊邊角角了然于胸,更加嚴苛、認真。
就在1996年以后的幾年內,工業控制閥領域進入低谷期。全國一些同行關的關,轉的轉,就連吳忠儀表也人心渙散,陸陸續續走了200多工人。
但是,身為總工兼銷售副總的馬玉山,實施了兩項重大工程,一個是產品技術升級,另一個是信息化自主研發。這兩項工程為2006年控制閥領域進入冰封期,吳忠儀表卻能逆勢而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也正是這兩項工程,使吳忠儀表開始轉向中高端市場,以每年30%以上的增速成長為全國的“老大哥”,比肩世界。
馬玉山也因這兩項工程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省部級多個獎項。在20多年的事業生涯中,他共取得了20多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制定國家標準3項,自主開發了APTS煤化工用溫壓調節裝置等36項新產品,其中有23項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
企業的實力漸漸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認可,一個個國家科研項目接踵而至,使得吳忠儀表迎來了新的發展和成長空間。現在,吳忠儀表承擔著國家863高參數智能控制閥開發與產業化課題、國家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發改委煤制烯烴及煤制油工程智能控制閥研發等。
標簽:控制閥,吳忠,走向世界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