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成果“國和一號”產業鏈,今年將實現整機100%國產化。這是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昨天(28日)在滬舉辦的“‘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第二屆會員大會暨黨建聯盟成立大會”了解到的最新動向。
“國和一號”是我國最先進的三代非能動核電技術,由上海核工院牽頭研發設計,并承擔全廠建設總承包任務,當前已實現自主可控,可規模化建設。自2008年啟動開發以來,“國和一號”歷時十幾年科研攻關,期間涉及600余家單位、3.1萬余名技術人員,可以說是集中了中國三代核電技術和產業創新之大成。
國家電投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盧洪早介紹,由“國和一號”帶動形成的先進非能動核電產業鏈,正以新型號、新技術持續策源,促進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助力“雙碳”目標實現。2022年2月底,“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在上海成立,推動建立我國完整的、先進的、經濟的、自主可控的核電產業鏈。
短短一年時間,聯盟會員從成立之初的17家增加到了現在的59家。不過,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產業鏈之中。“建立聯盟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科學做法。”浙江三方控制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永良說,核電技術門檻很高,作為供應商首先要提高對產業鏈和關鍵零部件的認知,才能更好地理解需求,解決“卡脖子”問題。上海核工院派出的120多個調研小組,深入“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和三門、海陽項目合格供應商的制造工廠一線,對“國和”系列電廠全廠設備進行調研摸排,統一了對“國和”系列工程設備國產化的認識,明確了設備國產化的工作范圍。
“自從加入聯盟,與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企業相互交流,受益匪淺。”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正國感受很深,在經過聯盟專家助力之后,企業修正了部分產品的改進方向,促進研發產品落地與實際應用。如,共同研制的1E級磁浮子液位計,攻克一體化管體加工方案和350℃高溫、17.2兆帕高壓變密度感測元件技術難題。最終歷經所有的鑒定試驗,完成了從原理樣機到工程產品供貨。
“總的來說,‘國和一號’產業鏈技術、產品、產業迭代升級發展大循環格局正在加速構建。”上海核工院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國家電投核能產業創新中心主任顏巖告訴記者,目前已完成非能動余熱排出閥、1E級磁浮子液位計等11項國和系列整機設備國產化攻關,2023年將實現整機100%國產化能力。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等國產化攻關按計劃推進。
同時,大型非能動核電廠安全性和經濟性持續優化提升,一體化供熱堆、多功能同位素生產堆等新型號、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全面推進;三門、海陽、廉江6臺CAP1000機組核準建設,在運在建的三代非能動核電機組達到12臺,實現批量化建設;國產化應用帶動技術和產品持續升級成效顯著,新增12家企業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地方“鏈主”等,央地協同推進非能動核電產業鏈大基地、集群化發展。
通過重大專項實施、產業鏈上下游15年協同攻關,“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建設順利,各參建單位獲專利、科技成果、軟件著作權等方面獎項已達4380項。
早在2022年9月15日,就由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北京、杭州等地以現場+視頻方式組織召開了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與浙江三方控制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為“國和一號”示范工程研制的“核一級非能動余熱排出流量控制閥(規格:DN400 CL1800,型號:400H1GQVF15Y320H.0)”產品樣機鑒定會。鑒定會由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黃鸝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原總工程師隋永濱共同主持。鑒定委員會專家組由來自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設備采購與成套中心、國核示范電站有限責任公司、三門核電有限公司、山東核電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與會專家聽取了產品樣機設計技術要求和研制總結匯報,查閱了相關技術文件資料。會前,部分專家考察了生產和試驗場地,見證了樣機部分性能試驗。專家組認為,研制單位研發能力強,制造工藝裝備齊全,試驗檢測條件完善,質保體系運行有效,具備批量生產能力。樣機結構設計合理,材料選擇適當,技術參數和性能指標滿足設備規范書和相關標準要求。
經質詢和討論,鑒定委員會形成如下鑒定意見:共同研制的核一級非能動余熱排出流量控制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填補了國內空白,各項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可在CAP1400/CAP1000及其它核電機組推廣應用。
標簽: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