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擁有商運核電機組53臺,總裝機容量5559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3臺,總裝機容量2419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規模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藍皮書》指出,2021年,我國核能科技創新繼續取得新進展。“華龍一號”國內外首堆相繼投入商運,標志著我國真正自主掌握了三代核電技術,核電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前列;自主三代核電“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1號反應堆實現成功并網;小型反應堆、快中子堆、聚變堆研發等領域取得積極進展;核燃料循環產業生產運行保持穩定,鈾礦勘查采冶、鈾純化轉化等自主關鍵技術取得新成果,為我國核能發展和“走出去”提供了可靠保障。
與此同時,我國對核電的發展方針更加明確。藍皮書指出,國家原子能機構、國家能源局、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共發布11項部門規章,發布核工業、核科技、退役治理、國家核應急工作等“十四五”規劃等,充分保障在運核電機組安全穩定運行。此外,核能行業在人才隊伍建設、國際合作、技術應用等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
在核能安全方面,我國核電安全運行業績保持國際先進水平。《藍皮書》顯示,2021年,裝備制造企業繼續大力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提升產品質量筑牢核安全基礎,重點推進“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和示范快堆等重點核電項目設備制造,通過實施核心設備和零部件國產化攻關,推進核電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我國有34臺機組在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的綜合指數達到滿分,占世界滿分機組的44.2%。
核能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我國核能發電占比持續提高。《藍皮書》顯示,2021年,我國核電發電量為4071.41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1.17%,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8%。十年來,我國核電發電量持續增長,為保障電力供應安全和推動節能減排做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能源安全戰略的深化落實,我國核能將保持積極安全有序的發展態勢。《藍皮書》指出,到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能源結構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保持每年6-8臺核電機組的核準開工節奏,核電裝機規模將進一步加快擴大,發電量將大幅增加。為適應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發展要求,支撐我國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預計到2035年,核能發電量在我國電力結構中的占比需達到10%左右;到2060年,核能發電量在我國電力結構中的占比需要達到20%左右。
《藍皮書》明確,核能多用途利用將為我國能源體系的清潔低碳轉型提供關鍵驅動力,當前我國核能多用途利用進入加速期。山東海陽與浙江海鹽兩個核能供暖項目正式投運,預計2022年開始將有更多的核電站開展核能供暖應用。我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工程在江蘇田灣開工建設,核能綜合利用領域進一步拓展。未來我國將充分發揮模塊化小型堆、高溫氣冷堆、低溫供熱堆、海上浮動堆等各自優勢,建立集發電、供熱、制氫、海水淡化等為一體的多能互補、多能聯供的區域綜合能源系統,實現對石化、鋼鐵等高耗能、高碳排行業的清潔供能。
《藍皮書》提出,未來我國核電建設將更加注重與電網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更好地支撐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同時,在“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的方針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江蘇、浙江等地方政府,均將核電發展列為2022年的重點工作,未來,支撐核能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環境將更加有力。
標簽:
相關信息